研究地表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深入理解陆地碳循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以及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生态效应等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青藏高原GPP时空变化研究大多时序较短且未深入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及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线性趋势探测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地区GPP在2001~2019年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该特征对地形和地物类型的响应,同时探索了GPP与气温、降水和积雪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GPP年际趋势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最大值为0.23 g C·m-2·d-1,最小值为-0.125 g C·m-2·d-1。各月年际趋势中从10月到3月,绝大部分区域GPP年际变化趋势较小,7月GPP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异质性最大,从-0.384-0.303 g C·m-2·d-1,8~10月又逐渐减小。GPP年际趋势随高程的增加逐渐减小;30°N以南GPP年际趋势随纬度的增加迅速减小,30°N以北GPP年际趋势随纬度的增加缓慢增大;农田植被混合类型...
研究地表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深入理解陆地碳循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以及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生态效应等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青藏高原GPP时空变化研究大多时序较短且未深入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及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线性趋势探测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地区GPP在2001~2019年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该特征对地形和地物类型的响应,同时探索了GPP与气温、降水和积雪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GPP年际趋势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最大值为0.23 g C·m-2·d-1,最小值为-0.125 g C·m-2·d-1。各月年际趋势中从10月到3月,绝大部分区域GPP年际变化趋势较小,7月GPP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异质性最大,从-0.384-0.303 g C·m-2·d-1,8~10月又逐渐减小。GPP年际趋势随高程的增加逐渐减小;30°N以南GPP年际趋势随纬度的增加迅速减小,30°N以北GPP年际趋势随纬度的增加缓慢增大;农田植被混合类型...
研究地表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深入理解陆地碳循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以及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生态效应等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青藏高原GPP时空变化研究大多时序较短且未深入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及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线性趋势探测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地区GPP在2001~2019年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该特征对地形和地物类型的响应,同时探索了GPP与气温、降水和积雪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GPP年际趋势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最大值为0.23 g C·m-2·d-1,最小值为-0.125 g C·m-2·d-1。各月年际趋势中从10月到3月,绝大部分区域GPP年际变化趋势较小,7月GPP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异质性最大,从-0.384-0.303 g C·m-2·d-1,8~10月又逐渐减小。GPP年际趋势随高程的增加逐渐减小;30°N以南GPP年际趋势随纬度的增加迅速减小,30°N以北GPP年际趋势随纬度的增加缓慢增大;农田植被混合类型...
喜马拉雅山作为中纬度地区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其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比值阈值及目视解译法,分析1990—2020年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20年冰川面积为2763.72 km2,较1990年减少了622.35 km2,冰川呈持续退缩状态,年均退缩率为0.61%/a。(2)从地形分布特征看,冰川面积分布随海拔变化呈正态分布趋势,冰川退缩最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在5500~6000 m,退缩面积达321.03 km2。在3500~4000 m范围内,冰川的年均退缩率最大,为1.12%/a。(3)研究区内非表碛物覆盖型冰川分布面积远高于表碛物覆盖型冰川,且前者年均退缩率(0.78%/a)远大于后者(0.31%/a),表明研究区内表碛物对冰川融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4) 2020年研究区山谷冰川分布面积最多,为1649.63 km2,其次为悬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面积分别为574.71 km2
喜马拉雅山作为中纬度地区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其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比值阈值及目视解译法,分析1990—2020年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20年冰川面积为2763.72 km2,较1990年减少了622.35 km2,冰川呈持续退缩状态,年均退缩率为0.61%/a。(2)从地形分布特征看,冰川面积分布随海拔变化呈正态分布趋势,冰川退缩最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在5500~6000 m,退缩面积达321.03 km2。在3500~4000 m范围内,冰川的年均退缩率最大,为1.12%/a。(3)研究区内非表碛物覆盖型冰川分布面积远高于表碛物覆盖型冰川,且前者年均退缩率(0.78%/a)远大于后者(0.31%/a),表明研究区内表碛物对冰川融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4) 2020年研究区山谷冰川分布面积最多,为1649.63 km2,其次为悬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面积分别为574.71 km2
喜马拉雅山作为中纬度地区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其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比值阈值及目视解译法,分析1990—2020年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20年冰川面积为2763.72 km2,较1990年减少了622.35 km2,冰川呈持续退缩状态,年均退缩率为0.61%/a。(2)从地形分布特征看,冰川面积分布随海拔变化呈正态分布趋势,冰川退缩最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在5500~6000 m,退缩面积达321.03 km2。在3500~4000 m范围内,冰川的年均退缩率最大,为1.12%/a。(3)研究区内非表碛物覆盖型冰川分布面积远高于表碛物覆盖型冰川,且前者年均退缩率(0.78%/a)远大于后者(0.31%/a),表明研究区内表碛物对冰川融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4) 2020年研究区山谷冰川分布面积最多,为1649.63 km2,其次为悬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面积分别为574.71 km2
以新疆呼图壁县雀尔沟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揭示流域洪水成因、类型,综合历史洪水调查成果对雀尔沟水文资料“三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雀尔沟洪水一般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春季洪水以积雪消融水为主,夏季洪水则是暴雨洪水。洪水类型主要为季节积雪融水型洪水、暴雨型洪水和以上两种洪水叠加形成的混合型洪水三类;流域参证站石门站1977-2019年共43年的实测水文资料系列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较好,均能满足洪水频率计算对洪水资料的要求。研究结果对流域防洪减灾及洪水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以新疆呼图壁县雀尔沟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揭示流域洪水成因、类型,综合历史洪水调查成果对雀尔沟水文资料“三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雀尔沟洪水一般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春季洪水以积雪消融水为主,夏季洪水则是暴雨洪水。洪水类型主要为季节积雪融水型洪水、暴雨型洪水和以上两种洪水叠加形成的混合型洪水三类;流域参证站石门站1977-2019年共43年的实测水文资料系列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较好,均能满足洪水频率计算对洪水资料的要求。研究结果对流域防洪减灾及洪水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以新疆呼图壁县雀尔沟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揭示流域洪水成因、类型,综合历史洪水调查成果对雀尔沟水文资料“三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雀尔沟洪水一般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春季洪水以积雪消融水为主,夏季洪水则是暴雨洪水。洪水类型主要为季节积雪融水型洪水、暴雨型洪水和以上两种洪水叠加形成的混合型洪水三类;流域参证站石门站1977-2019年共43年的实测水文资料系列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较好,均能满足洪水频率计算对洪水资料的要求。研究结果对流域防洪减灾及洪水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21世纪以来发生在衡水市的多次晚霜冻害实况,结合国家气象站、区域气象站和农田(果园)小气候站的气象数据,按照桃的发育时段和降温类型,初步确定了适用于平原地区的桃露红-现蕾期、开花期和幼果期晚霜冻害发生的部分气象指标以及启动/升级相应发育时段晚霜冻害预报预警的部分服务指标。在确定桃晚霜冻害预报预警服务指标时,充分考虑了最低气温、地表最低温度、积雪、降水和降温类型的影响;基于生产实际和春季果园内近地面夜间普遍存在的逆温现象,在表征冻害发生程度时引入了冻害发生高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