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科Bufonidae是世界性分布的两栖动物类群,其分布和演化格局的形成能充分反映全球及各分布区地质、地理和气候环境演变的自然历史背景和过程。广阔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是研究蟾蜍科在欧亚大陆及向亚洲演化的关键地区。然而,目前对我国蟾蜍类物种多样性的认识还不全面,需要进一步广泛深入的野外调查和分类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而结合形态、生态、细胞和分子等综合手段,进行系统的分类、演化和进化机理研究。从而澄清物种分类及归属,明确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探讨我国蟾蜍科不同物种及类群在整个蟾蜍科系统演化中的地位及其在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环境中的起源、扩散、适应、分化和系统演化,尤其青藏高原、横断山及邻近地区;分析物种系统演化的过程、机制及相应的地质地理和气候环境等自然历史背景。并以蟾蜍类演化为模型,探讨北半球物种类群在欧亚及向亚洲扩散和演化的规律,以及青藏高原、横断山及周边地区物种类群形成演化规律。
2014-01【中文摘要】利用进化-发育生物学、居群生物学等学科理念,采用光学显微、电子扫描、整体透明、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和虹吸固色等方法,从微形态角度及显微亚显微层次,研究伞形科生殖器官具有新的分类学意义的微形态特征。并以生殖器官为主体,以代表属/种为单位,重新认识我国伞形科经典分类的形态性状。探讨属/种形态性状状态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系统分类的关系,重点以生殖器官形态特征为基础建立适合我国伞形科分属的形态标准。在此基础上着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