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3

在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疏勒河上游冻土发生了显著退化,如活动层厚度加大、植被退化等,而冻土退化对微生物的影响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以疏勒河上游不同季节(4月、6月、9月)、不同退化程度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特征。通过16S r DNA基因测序及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归类为27个属,分属于α-变形菌门,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放线菌门为优势类群。从属水平来讲,可培养细菌以节杆菌属和微球菌属为主,其含量随冻土退化程度加深分别呈下降和升高趋势。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与土壤含水量、总氮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碳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伴随着冻土退化而发生的地上植被逆向演替过程中,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间已产生较大的环境异质性如土壤碳氮及含水量,进一步可能导致冻土微生物多样性分异。研究结果为利用微生物综合评价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数据基础。

期刊论文 2018-04-28

以青藏高原腹地不同植被类型多年冻土区土壤细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可培养菌群数量、多样性和生理代谢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沼泽草甸到高寒荒漠,土壤水分、总碳、总氮含量逐渐降低,pH值升高,可培养细菌数量在2.97×106~2.88×107 CFU.g-1,与含水量、总碳、总氮显著正相关;Actinobacteria(51.4%)和γ-Proteobacteria(31.7%)为优势菌群,α-prote-bacteria仅在沼泽草甸中有分布,β-protebacteria、Bacterioidetes丰度与含水量、总碳、总氮间显著正相关;自沼泽到荒漠,菌群代谢活性和Shannon功能多样性指数降低,pH与Shannon指数显著负相关,继氨基酸类碳源之后,多聚物逐渐成为被细菌群落主要利用的碳源种类.研究表明,伴随冻土退化地上植被逆向演替的过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遗传和代谢功能多样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响应.

期刊论文 2012-07-20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典型高纬度冻土区和高海拔冻土区土壤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NM、TSA、R2A 3种培养基分离培养不同冻土区土壤可培养细菌,用通用引物扩增分离的细菌16S rRNA基因,根据系统发育分析进行鉴定。【结果】从6个样品中得到冻土土壤可培养细菌的菌落数量为4.70×103-2.57×105 cfu/g(土壤干重),根据不同的菌落形态分离出144株可培养细菌。纯培养物的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表明:我国高纬度冻土区土壤样品中的细菌分别属于Firmicutes分支(59.52%)、Gammaproteobacteria分支(38.10%)、Betaproteobacteria分支(2.38%),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胞杆菌属(Bacillus)、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的菌株为该区域的三大优势菌群。我国高海拔冻土区土壤样品中分离细菌属于Gammaproteobacteria分支(89.22%)、Firmicutes分支(8.82%)和Bacteroidetes分支(1.96%)。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

期刊论文 2011-12-28 DOI: 10.13343/j.cnki.wsxb.2011.12.002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3条  共3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