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近10 a G6京藏高速沿线自动气象站与交通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分析G6呼和浩特—卓资县—集宁区段(简称G6呼集段)道路结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次年4月为G6呼集段道路结冰易发期,通过分析“冰点”温度变化,G6呼集段呼和浩特至集宁方向路面温度(简称路温)和气温呈先陡降再缓升的U型特征,卓资段为U型底部,呼市至卓资、集宁段结冰日数呈现“少、多、少”分布,卓资段最先达到结冰气象条件。降雪、积雪是引发该路段道路结冰的主要诱因,年均40次,占比89%,降雪结冰主要发生于11至次年3月,傍晚至凌晨为结冰高发时段,结冰过程持续5~30 h;积雪结冰的特点是时间短,冰面浅薄。降水和高湿引起的道路结冰年均不到5 d,占比11%,主要发生于秋冬、冬春交替夜晚。日最低气温主要集中于06—07时,白天路温高于气温,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其温差从日出至日落呈先增后减,夜晚气温略高于路温,温差稳定。通过路温和气温的变化关系总结出不同区段、时期的温差公式,利用高分辨率气温数据实现路温精准监测,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
利用近10 a G6京藏高速沿线自动气象站与交通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分析G6呼和浩特—卓资县—集宁区段(简称G6呼集段)道路结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次年4月为G6呼集段道路结冰易发期,通过分析“冰点”温度变化,G6呼集段呼和浩特至集宁方向路面温度(简称路温)和气温呈先陡降再缓升的U型特征,卓资段为U型底部,呼市至卓资、集宁段结冰日数呈现“少、多、少”分布,卓资段最先达到结冰气象条件。降雪、积雪是引发该路段道路结冰的主要诱因,年均40次,占比89%,降雪结冰主要发生于11至次年3月,傍晚至凌晨为结冰高发时段,结冰过程持续5~30 h;积雪结冰的特点是时间短,冰面浅薄。降水和高湿引起的道路结冰年均不到5 d,占比11%,主要发生于秋冬、冬春交替夜晚。日最低气温主要集中于06—07时,白天路温高于气温,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其温差从日出至日落呈先增后减,夜晚气温略高于路温,温差稳定。通过路温和气温的变化关系总结出不同区段、时期的温差公式,利用高分辨率气温数据实现路温精准监测,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
利用近10 a G6京藏高速沿线自动气象站与交通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分析G6呼和浩特—卓资县—集宁区段(简称G6呼集段)道路结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次年4月为G6呼集段道路结冰易发期,通过分析“冰点”温度变化,G6呼集段呼和浩特至集宁方向路面温度(简称路温)和气温呈先陡降再缓升的U型特征,卓资段为U型底部,呼市至卓资、集宁段结冰日数呈现“少、多、少”分布,卓资段最先达到结冰气象条件。降雪、积雪是引发该路段道路结冰的主要诱因,年均40次,占比89%,降雪结冰主要发生于11至次年3月,傍晚至凌晨为结冰高发时段,结冰过程持续5~30 h;积雪结冰的特点是时间短,冰面浅薄。降水和高湿引起的道路结冰年均不到5 d,占比11%,主要发生于秋冬、冬春交替夜晚。日最低气温主要集中于06—07时,白天路温高于气温,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其温差从日出至日落呈先增后减,夜晚气温略高于路温,温差稳定。通过路温和气温的变化关系总结出不同区段、时期的温差公式,利用高分辨率气温数据实现路温精准监测,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
利用近10 a G6京藏高速沿线自动气象站与交通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分析G6呼和浩特—卓资县—集宁区段(简称G6呼集段)道路结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次年4月为G6呼集段道路结冰易发期,通过分析“冰点”温度变化,G6呼集段呼和浩特至集宁方向路面温度(简称路温)和气温呈先陡降再缓升的U型特征,卓资段为U型底部,呼市至卓资、集宁段结冰日数呈现“少、多、少”分布,卓资段最先达到结冰气象条件。降雪、积雪是引发该路段道路结冰的主要诱因,年均40次,占比89%,降雪结冰主要发生于11至次年3月,傍晚至凌晨为结冰高发时段,结冰过程持续5~30 h;积雪结冰的特点是时间短,冰面浅薄。降水和高湿引起的道路结冰年均不到5 d,占比11%,主要发生于秋冬、冬春交替夜晚。日最低气温主要集中于06—07时,白天路温高于气温,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其温差从日出至日落呈先增后减,夜晚气温略高于路温,温差稳定。通过路温和气温的变化关系总结出不同区段、时期的温差公式,利用高分辨率气温数据实现路温精准监测,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
利用近10 a G6京藏高速沿线自动气象站与交通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分析G6呼和浩特—卓资县—集宁区段(简称G6呼集段)道路结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次年4月为G6呼集段道路结冰易发期,通过分析“冰点”温度变化,G6呼集段呼和浩特至集宁方向路面温度(简称路温)和气温呈先陡降再缓升的U型特征,卓资段为U型底部,呼市至卓资、集宁段结冰日数呈现“少、多、少”分布,卓资段最先达到结冰气象条件。降雪、积雪是引发该路段道路结冰的主要诱因,年均40次,占比89%,降雪结冰主要发生于11至次年3月,傍晚至凌晨为结冰高发时段,结冰过程持续5~30 h;积雪结冰的特点是时间短,冰面浅薄。降水和高湿引起的道路结冰年均不到5 d,占比11%,主要发生于秋冬、冬春交替夜晚。日最低气温主要集中于06—07时,白天路温高于气温,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其温差从日出至日落呈先增后减,夜晚气温略高于路温,温差稳定。通过路温和气温的变化关系总结出不同区段、时期的温差公式,利用高分辨率气温数据实现路温精准监测,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
利用石家庄市1956 2022年逐日气温、地温、雨雪积雪现象观测数据,分析石家庄市道路结冰的气候特征,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道路结冰概率预报模型和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模型,并以2019—2022年结冰季道路结冰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道路结冰具有开始日期推迟、截至日期提前的趋势,结冰日数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6 d;2)当日最低气温下降到5.1~2.0℃时,是道路结冰概率变化的快增期,其中3.6℃为道路结冰概率的敏感峰值基点;3)当日最低气温在5.4℃以上时,道路结冰可能性很低;3.8~5.4℃时,可能出现道路结冰;2.1~3.8℃时,可能性较大;2.1℃以下时,可能性很大.
利用石家庄市1956 2022年逐日气温、地温、雨雪积雪现象观测数据,分析石家庄市道路结冰的气候特征,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道路结冰概率预报模型和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模型,并以2019—2022年结冰季道路结冰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道路结冰具有开始日期推迟、截至日期提前的趋势,结冰日数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6 d;2)当日最低气温下降到5.1~2.0℃时,是道路结冰概率变化的快增期,其中3.6℃为道路结冰概率的敏感峰值基点;3)当日最低气温在5.4℃以上时,道路结冰可能性很低;3.8~5.4℃时,可能出现道路结冰;2.1~3.8℃时,可能性较大;2.1℃以下时,可能性很大.
利用石家庄市1956 2022年逐日气温、地温、雨雪积雪现象观测数据,分析石家庄市道路结冰的气候特征,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道路结冰概率预报模型和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模型,并以2019—2022年结冰季道路结冰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道路结冰具有开始日期推迟、截至日期提前的趋势,结冰日数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6 d;2)当日最低气温下降到5.1~2.0℃时,是道路结冰概率变化的快增期,其中3.6℃为道路结冰概率的敏感峰值基点;3)当日最低气温在5.4℃以上时,道路结冰可能性很低;3.8~5.4℃时,可能出现道路结冰;2.1~3.8℃时,可能性较大;2.1℃以下时,可能性很大.
利用石家庄市1956 2022年逐日气温、地温、雨雪积雪现象观测数据,分析石家庄市道路结冰的气候特征,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道路结冰概率预报模型和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模型,并以2019—2022年结冰季道路结冰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道路结冰具有开始日期推迟、截至日期提前的趋势,结冰日数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6 d;2)当日最低气温下降到5.1~2.0℃时,是道路结冰概率变化的快增期,其中3.6℃为道路结冰概率的敏感峰值基点;3)当日最低气温在5.4℃以上时,道路结冰可能性很低;3.8~5.4℃时,可能出现道路结冰;2.1~3.8℃时,可能性较大;2.1℃以下时,可能性很大.
利用石家庄市1956 2022年逐日气温、地温、雨雪积雪现象观测数据,分析石家庄市道路结冰的气候特征,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道路结冰概率预报模型和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模型,并以2019—2022年结冰季道路结冰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道路结冰具有开始日期推迟、截至日期提前的趋势,结冰日数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6 d;2)当日最低气温下降到5.1~2.0℃时,是道路结冰概率变化的快增期,其中3.6℃为道路结冰概率的敏感峰值基点;3)当日最低气温在5.4℃以上时,道路结冰可能性很低;3.8~5.4℃时,可能出现道路结冰;2.1~3.8℃时,可能性较大;2.1℃以下时,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