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与评价指标变化的随机性密切相关,以往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评价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为了提升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模型的应用效果,本文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理论、综合云理论和迭代运算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适用于中俄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的评价模型。为了验证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以中俄管道沿线(漠河—大庆段)四处典型监测区域MDX007、MDX113、MDX304和MDX364为实例,应用评价模型对管道保温层效果的失效类型和失效可能性概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运用评价模型可以科学指导中俄原油管道保温层效果的评估,并依据相应的保温层效果失效类型结果给出对应的措施建议。综合云模型能够结合不同理论模型的优势,保证冻土工程环境评价的科学性,通过置信度值验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可为中俄原油管线安全稳定运营提供战略性的科学支撑。
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与评价指标变化的随机性密切相关,以往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评价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为了提升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模型的应用效果,本文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理论、综合云理论和迭代运算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适用于中俄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的评价模型。为了验证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以中俄管道沿线(漠河—大庆段)四处典型监测区域MDX007、MDX113、MDX304和MDX364为实例,应用评价模型对管道保温层效果的失效类型和失效可能性概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运用评价模型可以科学指导中俄原油管道保温层效果的评估,并依据相应的保温层效果失效类型结果给出对应的措施建议。综合云模型能够结合不同理论模型的优势,保证冻土工程环境评价的科学性,通过置信度值验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可为中俄原油管线安全稳定运营提供战略性的科学支撑。
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与评价指标变化的随机性密切相关,以往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评价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为了提升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模型的应用效果,本文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理论、综合云理论和迭代运算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适用于中俄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的评价模型。为了验证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以中俄管道沿线(漠河—大庆段)四处典型监测区域MDX007、MDX113、MDX304和MDX364为实例,应用评价模型对管道保温层效果的失效类型和失效可能性概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运用评价模型可以科学指导中俄原油管道保温层效果的评估,并依据相应的保温层效果失效类型结果给出对应的措施建议。综合云模型能够结合不同理论模型的优势,保证冻土工程环境评价的科学性,通过置信度值验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可为中俄原油管线安全稳定运营提供战略性的科学支撑。
位于新疆东天山北麓新建成的京新高速公路(G7)新疆伊吾—木垒段项目,跨越了北温带大陆干旱区、寒温带亚干旱区、亚寒带亚干旱区等气候区,经过山前冲洪积平原、剥蚀—堆积微丘区、台地、山间盆地低中山以及湖相沉积平原等地形地貌区域,通过对复杂的气象条件和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对雪害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风吹雪灾害。本文通过风速风向远程监测、卫星遥感以及冬季现场雪情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发现该公路沿线雪密度小、风向多变、风速大小和降雪量分布不均匀等易造成风吹雪灾害的特征,指出了风力强和降雪量大的路段范围。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适合于本条高速公路的风吹雪危险度评价模型,模型中考虑并选取自然和工程方面的8项影响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与危险度评价指标形成隶属函数矩阵,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对风吹雪危险度进行了评价,划分了京新高速(G7)新疆伊吾—木垒段的风吹雪路段危险度,模糊评价结果与现场雪情调研吻合较好,最后结合风吹雪最危险地段的路基形式,给出调整或增设防雪设施的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京新高速公路(G7)新疆段采取防风雪措施提供理论指导,为交安设施的动态调整和完善提供技术支持,这对保...
位于新疆东天山北麓新建成的京新高速公路(G7)新疆伊吾—木垒段项目,跨越了北温带大陆干旱区、寒温带亚干旱区、亚寒带亚干旱区等气候区,经过山前冲洪积平原、剥蚀—堆积微丘区、台地、山间盆地低中山以及湖相沉积平原等地形地貌区域,通过对复杂的气象条件和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对雪害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风吹雪灾害。本文通过风速风向远程监测、卫星遥感以及冬季现场雪情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发现该公路沿线雪密度小、风向多变、风速大小和降雪量分布不均匀等易造成风吹雪灾害的特征,指出了风力强和降雪量大的路段范围。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适合于本条高速公路的风吹雪危险度评价模型,模型中考虑并选取自然和工程方面的8项影响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与危险度评价指标形成隶属函数矩阵,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对风吹雪危险度进行了评价,划分了京新高速(G7)新疆伊吾—木垒段的风吹雪路段危险度,模糊评价结果与现场雪情调研吻合较好,最后结合风吹雪最危险地段的路基形式,给出调整或增设防雪设施的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京新高速公路(G7)新疆段采取防风雪措施提供理论指导,为交安设施的动态调整和完善提供技术支持,这对保...
位于新疆东天山北麓新建成的京新高速公路(G7)新疆伊吾—木垒段项目,跨越了北温带大陆干旱区、寒温带亚干旱区、亚寒带亚干旱区等气候区,经过山前冲洪积平原、剥蚀—堆积微丘区、台地、山间盆地低中山以及湖相沉积平原等地形地貌区域,通过对复杂的气象条件和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对雪害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风吹雪灾害。本文通过风速风向远程监测、卫星遥感以及冬季现场雪情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发现该公路沿线雪密度小、风向多变、风速大小和降雪量分布不均匀等易造成风吹雪灾害的特征,指出了风力强和降雪量大的路段范围。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适合于本条高速公路的风吹雪危险度评价模型,模型中考虑并选取自然和工程方面的8项影响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与危险度评价指标形成隶属函数矩阵,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对风吹雪危险度进行了评价,划分了京新高速(G7)新疆伊吾—木垒段的风吹雪路段危险度,模糊评价结果与现场雪情调研吻合较好,最后结合风吹雪最危险地段的路基形式,给出调整或增设防雪设施的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京新高速公路(G7)新疆段采取防风雪措施提供理论指导,为交安设施的动态调整和完善提供技术支持,这对保...
现行的铁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难以适应铁路发展需要,亟需构建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相关理论,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座谈基础上,结合国情和铁路发展阶段,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维度,构建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将铁路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划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建立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集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铁路建设项目外部效益。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较好”“一般”“谨慎”5个等级,为铁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提供依据。期望经过业界深化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中国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
现行的铁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难以适应铁路发展需要,亟需构建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相关理论,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座谈基础上,结合国情和铁路发展阶段,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维度,构建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将铁路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划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建立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集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铁路建设项目外部效益。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较好”“一般”“谨慎”5个等级,为铁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提供依据。期望经过业界深化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中国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
现行的铁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难以适应铁路发展需要,亟需构建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相关理论,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座谈基础上,结合国情和铁路发展阶段,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维度,构建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将铁路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划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建立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集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铁路建设项目外部效益。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较好”“一般”“谨慎”5个等级,为铁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提供依据。期望经过业界深化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中国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
为研究新疆高山多年冻土区路基结构适用性,对G219新藏公路沿线病害进行调查统计,在试验路段K595+070-K596+270修筑4种路基结构并埋设传感器以监测温度、水分和沉降变形,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各路基结构的评价等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G219沿线多年冻土区公路病害以沉陷、裂缝为主,占比49.03%、27.53%;相比普通路基,热棒路基、片块石路基、通风管路基分别将填料内(地基中)冻土上限提高了4.3 m(1.9 m)、3.5 m(1.2 m)、2.8 m(0.3 m),将地下1 m处沉降值减小了33.5%、14.2%、24.1%,各路基水分场分布规律相似;热棒路基、通风管路基、片块石路基、普通路基的评价指数为0.77、0.71、0.68、0.54,结合评价集可知前三者具有保护高山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作用,路基结构实践适用性依次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