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全球变暖致使南疆周边冰川大幅退缩,冰川融水增加,南疆水资源因此增加.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动生产和生活用水大幅增加.这打破了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资源风险愈加突出.根据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特点,考虑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冰川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以及南疆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结合度日模型、定额需水法、彭曼公式、潜水蒸发法和水压力指数法对南疆三地区水资源压力现状及未来潜在变化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南疆三地区的可利用水量呈增加趋势;总需水量变化存在地区差异,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显著增加,和田地区则有所减少;南疆三地区水压力均处于较高水平状态,水压力变化趋势与总需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21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南疆三地区的可利用水量将持续增加;需水量和水压力的变化趋势与历史时期一致.人类取水活动在未来水压力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区域内水资源失衡的时空分异性,以期为南疆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论文 2024-03-27 DOI: 10.16058/j.issn.1005-0930.2024.02.003

全球变暖致使南疆周边冰川大幅退缩,冰川融水增加,南疆水资源因此增加.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动生产和生活用水大幅增加.这打破了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资源风险愈加突出.根据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特点,考虑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冰川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以及南疆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结合度日模型、定额需水法、彭曼公式、潜水蒸发法和水压力指数法对南疆三地区水资源压力现状及未来潜在变化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南疆三地区的可利用水量呈增加趋势;总需水量变化存在地区差异,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显著增加,和田地区则有所减少;南疆三地区水压力均处于较高水平状态,水压力变化趋势与总需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21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南疆三地区的可利用水量将持续增加;需水量和水压力的变化趋势与历史时期一致.人类取水活动在未来水压力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区域内水资源失衡的时空分异性,以期为南疆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论文 2024-03-27 DOI: 10.16058/j.issn.1005-0930.2024.02.003

利用NASA AVHRR NDVI 3g遥感资料计算得出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将NDVI>0.20区域视为绿洲,通过计算绿洲区NDVI的变差系数和线性斜率分析1982—2013年绿洲面积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地表径流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河西内陆河流域绿洲整体呈扩张趋势,扩张区域主要在绿洲边缘区、河流两侧和尾闾;小规模斑块绿洲的破碎度呈增加趋势,连片的绿洲核心区相对稳定;绿洲面积随着出山径流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山区降水量对绿洲变化的贡献率约为地表径流贡献率的一半,冰川融水对绿洲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自东向西依次增加,绿洲区降水的贡献率则依次减少。

期刊论文 2021-03-11

利用NASA AVHRR NDVI 3g遥感资料计算得出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将NDVI>0.20区域视为绿洲,通过计算绿洲区NDVI的变差系数和线性斜率分析1982—2013年绿洲面积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地表径流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河西内陆河流域绿洲整体呈扩张趋势,扩张区域主要在绿洲边缘区、河流两侧和尾闾;小规模斑块绿洲的破碎度呈增加趋势,连片的绿洲核心区相对稳定;绿洲面积随着出山径流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山区降水量对绿洲变化的贡献率约为地表径流贡献率的一半,冰川融水对绿洲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自东向西依次增加,绿洲区降水的贡献率则依次减少。

期刊论文 2021-03-11

研究流域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规律,对于促进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以我国西北旱区绿洲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生态恶化为背景,以深刻认识灌溉水(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转化规律及绿洲灌溉农业发展对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为主线,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渠道渗漏水对层状包气带及地下水补给的定量规律,建立考虑土地利用状况和渠系空间分布的区域尺度水资源转化模型,研究典型区域水资源转化规律,重点分析农田水分转化关系和考虑行水过程的渠系水分转化关系,并对不同农业活动条件下区域水循环过程进行模拟预测,获得面向环境友好的作物种植结构和水资源利用模式。本研究旨在建立能够准确描述干旱区绿洲水循环过程的区域水资源转化模型,力求回答干旱区绿洲农业活动如何影响区域水循环过程?其定量关系是什么?等科学问题,为干旱绿洲区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2014-01

依据野外实地考察和考古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南缘河流与其流域内的古绿洲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历史时期以来古绿洲分布规律、迁移过程与河流、冰川特点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盆地南缘东侧的且末、若羌地区河流及冰川规模小,数量少;其中下游形成的绿洲小,且从汉代至今都在河流出山口处分布,变化不大,而西侧的和田地区反之,河流下游的沙漠中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大规模古绿洲;汉代的古绿洲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下部的沙漠中心,中部则是以唐代古绿洲遗址为主,上部沙漠边缘多为近代和现代绿洲;古绿洲迁移最大距离可达200 km左右;河流年径流量与古绿洲在沙漠分布的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论文 2008-07-10 DO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08.01.001

依据野外实地考察和考古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南缘河流与其流域内的古绿洲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历史时期以来古绿洲分布规律、迁移过程与河流、冰川特点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盆地南缘东侧的且末、若羌地区河流及冰川规模小,数量少;其中下游形成的绿洲小,且从汉代至今都在河流出山口处分布,变化不大,而西侧的和田地区反之,河流下游的沙漠中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大规模古绿洲;汉代的古绿洲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下部的沙漠中心,中部则是以唐代古绿洲遗址为主,上部沙漠边缘多为近代和现代绿洲;古绿洲迁移最大距离可达200 km左右;河流年径流量与古绿洲在沙漠分布的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论文 2008-07-10 DO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08.01.001

主要讨论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自然环境特点、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揭示在百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近50a来,对沙漠南缘的生态脆弱带的绿洲产生明显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极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从区域生态环境战略考虑,调整水资源配置和优化利用,实施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相应的保护和并重发展,逐步恢复天然绿洲的水分生态平衡。这样,才能遏制住强劲的区域土地退化态势,抵御沙漠化灾害,并走向良性循环。

期刊论文 2005-08-19

主要讨论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自然环境特点、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揭示在百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近50a来,对沙漠南缘的生态脆弱带的绿洲产生明显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极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从区域生态环境战略考虑,调整水资源配置和优化利用,实施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相应的保护和并重发展,逐步恢复天然绿洲的水分生态平衡。这样,才能遏制住强劲的区域土地退化态势,抵御沙漠化灾害,并走向良性循环。

期刊论文 2005-08-19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9条  共9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