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冻土、冰川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发生变化。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典型冻土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评估、生态风险指数(Ecological Risk Index, ERI)评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和方法,分析了南羌塘盆地东区ESV、ERI的时空演变、空间关联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南羌塘盆地东区ESV呈增长趋势,累计增长5.76%(276.98亿元),草地和水域贡献了超98.70%的ESV。研究区ESV总体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以中等价值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37%)。(2)研究区ERI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以极低风险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8%)。(3)研究区ESV和ERI具有空间负相关性(Moran's I<0),主要LISA聚类为低价值—低风险(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
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冻土、冰川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发生变化。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典型冻土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评估、生态风险指数(Ecological Risk Index, ERI)评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和方法,分析了南羌塘盆地东区ESV、ERI的时空演变、空间关联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南羌塘盆地东区ESV呈增长趋势,累计增长5.76%(276.98亿元),草地和水域贡献了超98.70%的ESV。研究区ESV总体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以中等价值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37%)。(2)研究区ERI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以极低风险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8%)。(3)研究区ESV和ERI具有空间负相关性(Moran's I<0),主要LISA聚类为低价值—低风险(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
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冻土、冰川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发生变化。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典型冻土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评估、生态风险指数(Ecological Risk Index, ERI)评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和方法,分析了南羌塘盆地东区ESV、ERI的时空演变、空间关联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南羌塘盆地东区ESV呈增长趋势,累计增长5.76%(276.98亿元),草地和水域贡献了超98.70%的ESV。研究区ESV总体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以中等价值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37%)。(2)研究区ERI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以极低风险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8%)。(3)研究区ESV和ERI具有空间负相关性(Moran's I<0),主要LISA聚类为低价值—低风险(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
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冻土、冰川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发生变化。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典型冻土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评估、生态风险指数(Ecological Risk Index, ERI)评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和方法,分析了南羌塘盆地东区ESV、ERI的时空演变、空间关联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南羌塘盆地东区ESV呈增长趋势,累计增长5.76%(276.98亿元),草地和水域贡献了超98.70%的ESV。研究区ESV总体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以中等价值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37%)。(2)研究区ERI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以极低风险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8%)。(3)研究区ESV和ERI具有空间负相关性(Moran's I<0),主要LISA聚类为低价值—低风险(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
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突破,羌塘盆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潜力区。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复杂的地质构造、大风干扰及特有的常年分布的高原冻土和高寒、缺氧环境为地震勘探带来了诸多挑战。非均匀分布的高速冻土层会屏蔽地震波能量、畸变地震波走时、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一致性,如何正确认识地震波在冻土中的传播机理成为了高原地震勘探的关键问题。首先,针对羌塘盆地的冻土问题,利用高原专用的岩石物理测量设备现场测量野外冻土的岩石物理弹性参数,结合野外认识和实际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建立含冻土复杂构造模型;其次,通过有限差分弹性波正演模拟研究冻土带地震波场特征,发现冻土带使面波更发育,影响地震波走时,当直达波场出现“盖帽”特征时,冻土带会屏蔽地震反射振幅,导致地震波反射振幅更弱;最后,通过含冻土与无冻土模型的逆时偏移剖面对比,发现冻土带以下的地震反射成像能量更弱。冻土带的地震传播特征及机理研究结果为羌塘盆地冻土带识别、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冻土带能量补偿和偏移成像等提供了理论支撑。
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突破,羌塘盆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潜力区。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复杂的地质构造、大风干扰及特有的常年分布的高原冻土和高寒、缺氧环境为地震勘探带来了诸多挑战。非均匀分布的高速冻土层会屏蔽地震波能量、畸变地震波走时、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一致性,如何正确认识地震波在冻土中的传播机理成为了高原地震勘探的关键问题。首先,针对羌塘盆地的冻土问题,利用高原专用的岩石物理测量设备现场测量野外冻土的岩石物理弹性参数,结合野外认识和实际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建立含冻土复杂构造模型;其次,通过有限差分弹性波正演模拟研究冻土带地震波场特征,发现冻土带使面波更发育,影响地震波走时,当直达波场出现“盖帽”特征时,冻土带会屏蔽地震反射振幅,导致地震波反射振幅更弱;最后,通过含冻土与无冻土模型的逆时偏移剖面对比,发现冻土带以下的地震反射成像能量更弱。冻土带的地震传播特征及机理研究结果为羌塘盆地冻土带识别、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冻土带能量补偿和偏移成像等提供了理论支撑。
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突破,羌塘盆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潜力区。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复杂的地质构造、大风干扰及特有的常年分布的高原冻土和高寒、缺氧环境为地震勘探带来了诸多挑战。非均匀分布的高速冻土层会屏蔽地震波能量、畸变地震波走时、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一致性,如何正确认识地震波在冻土中的传播机理成为了高原地震勘探的关键问题。首先,针对羌塘盆地的冻土问题,利用高原专用的岩石物理测量设备现场测量野外冻土的岩石物理弹性参数,结合野外认识和实际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建立含冻土复杂构造模型;其次,通过有限差分弹性波正演模拟研究冻土带地震波场特征,发现冻土带使面波更发育,影响地震波走时,当直达波场出现“盖帽”特征时,冻土带会屏蔽地震反射振幅,导致地震波反射振幅更弱;最后,通过含冻土与无冻土模型的逆时偏移剖面对比,发现冻土带以下的地震反射成像能量更弱。冻土带的地震传播特征及机理研究结果为羌塘盆地冻土带识别、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冻土带能量补偿和偏移成像等提供了理论支撑。
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突破,羌塘盆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潜力区。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复杂的地质构造、大风干扰及特有的常年分布的高原冻土和高寒、缺氧环境为地震勘探带来了诸多挑战。非均匀分布的高速冻土层会屏蔽地震波能量、畸变地震波走时、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一致性,如何正确认识地震波在冻土中的传播机理成为了高原地震勘探的关键问题。首先,针对羌塘盆地的冻土问题,利用高原专用的岩石物理测量设备现场测量野外冻土的岩石物理弹性参数,结合野外认识和实际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建立含冻土复杂构造模型;其次,通过有限差分弹性波正演模拟研究冻土带地震波场特征,发现冻土带使面波更发育,影响地震波走时,当直达波场出现“盖帽”特征时,冻土带会屏蔽地震反射振幅,导致地震波反射振幅更弱;最后,通过含冻土与无冻土模型的逆时偏移剖面对比,发现冻土带以下的地震反射成像能量更弱。冻土带的地震传播特征及机理研究结果为羌塘盆地冻土带识别、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冻土带能量补偿和偏移成像等提供了理论支撑。
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突破,羌塘盆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潜力区。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复杂的地质构造、大风干扰及特有的常年分布的高原冻土和高寒、缺氧环境为地震勘探带来了诸多挑战。非均匀分布的高速冻土层会屏蔽地震波能量、畸变地震波走时、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一致性,如何正确认识地震波在冻土中的传播机理成为了高原地震勘探的关键问题。首先,针对羌塘盆地的冻土问题,利用高原专用的岩石物理测量设备现场测量野外冻土的岩石物理弹性参数,结合野外认识和实际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建立含冻土复杂构造模型;其次,通过有限差分弹性波正演模拟研究冻土带地震波场特征,发现冻土带使面波更发育,影响地震波走时,当直达波场出现“盖帽”特征时,冻土带会屏蔽地震反射振幅,导致地震波反射振幅更弱;最后,通过含冻土与无冻土模型的逆时偏移剖面对比,发现冻土带以下的地震反射成像能量更弱。冻土带的地震传播特征及机理研究结果为羌塘盆地冻土带识别、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冻土带能量补偿和偏移成像等提供了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