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4

针对金沙江上游气象观测站点稀疏以及高寒山区复杂水文过程导致的径流模拟难题,提出一种基于融合ERA5-Land再分析数据与实测降水数据的VIC模型驱动方案。基于模型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遥感监测以及模型输出的积雪覆盖率,并讨论了流域融雪径流变化特征以及气温对融雪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仅采用站点插值数据构建的VIC模型很难反映流域真实的径流状况,而采用融合降水资料将小时径流模拟的确定性系数在率定期和验证期分别提高至0.80和0.74,相对误差显著降低至20%以内。模型输出积雪覆盖与遥感数据监测的积雪覆盖呈现良好的一致性,流域融雪径流年际变化稳定,年内差异较大,呈现双峰特征,春季融雪径流与气温有较大的相关性。该结果可为高寒区径流模拟及洪旱灾害监测与预报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5-20

针对金沙江上游气象观测站点稀疏以及高寒山区复杂水文过程导致的径流模拟难题,提出一种基于融合ERA5-Land再分析数据与实测降水数据的VIC模型驱动方案。基于模型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遥感监测以及模型输出的积雪覆盖率,并讨论了流域融雪径流变化特征以及气温对融雪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仅采用站点插值数据构建的VIC模型很难反映流域真实的径流状况,而采用融合降水资料将小时径流模拟的确定性系数在率定期和验证期分别提高至0.80和0.74,相对误差显著降低至20%以内。模型输出积雪覆盖与遥感数据监测的积雪覆盖呈现良好的一致性,流域融雪径流年际变化稳定,年内差异较大,呈现双峰特征,春季融雪径流与气温有较大的相关性。该结果可为高寒区径流模拟及洪旱灾害监测与预报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5-20

针对金沙江上游气象观测站点稀疏以及高寒山区复杂水文过程导致的径流模拟难题,提出一种基于融合ERA5-Land再分析数据与实测降水数据的VIC模型驱动方案。基于模型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遥感监测以及模型输出的积雪覆盖率,并讨论了流域融雪径流变化特征以及气温对融雪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仅采用站点插值数据构建的VIC模型很难反映流域真实的径流状况,而采用融合降水资料将小时径流模拟的确定性系数在率定期和验证期分别提高至0.80和0.74,相对误差显著降低至20%以内。模型输出积雪覆盖与遥感数据监测的积雪覆盖呈现良好的一致性,流域融雪径流年际变化稳定,年内差异较大,呈现双峰特征,春季融雪径流与气温有较大的相关性。该结果可为高寒区径流模拟及洪旱灾害监测与预报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5-20

针对金沙江上游气象观测站点稀疏以及高寒山区复杂水文过程导致的径流模拟难题,提出一种基于融合ERA5-Land再分析数据与实测降水数据的VIC模型驱动方案。基于模型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遥感监测以及模型输出的积雪覆盖率,并讨论了流域融雪径流变化特征以及气温对融雪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仅采用站点插值数据构建的VIC模型很难反映流域真实的径流状况,而采用融合降水资料将小时径流模拟的确定性系数在率定期和验证期分别提高至0.80和0.74,相对误差显著降低至20%以内。模型输出积雪覆盖与遥感数据监测的积雪覆盖呈现良好的一致性,流域融雪径流年际变化稳定,年内差异较大,呈现双峰特征,春季融雪径流与气温有较大的相关性。该结果可为高寒区径流模拟及洪旱灾害监测与预报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5-20

表碛厚度是冰川消融模拟及冰川径流精确量化的关键因素,可为表碛覆盖型冰川动力学、物质平衡、水文模型及下游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利用能量平衡方程法反演喜马拉雅山南坡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厚度,分析了典型冰川表碛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表碛厚度空间分布异质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平均厚度为(0.25±0.02) m,其中Lirung为(0.55±0.02) m、Shalbachum为(0.48±0.02) m、Langshisha为(0.31±0.02) m、Langtang为(0.25±0.02) m;(2)沿纵剖面,各冰川表碛厚度从消融区上部到下部呈现增厚趋势,其中,Lirung、Shalbachum和Langtang冰川表碛堆积速率沿纵剖面从上到下先减小、后增大,而Langshisha冰川则逐渐减小;沿横剖面,Lirung、Shalbachum、Langtang冰川运动方向右侧表碛厚度大于左侧,而Langshisha两侧表碛厚、中间薄;(3)冰川纵剖面表碛堆积速率的差异主要由消融区下部冰川表面流速差异所引起;(4)冰...

期刊论文 2024-12-31

表碛厚度是冰川消融模拟及冰川径流精确量化的关键因素,可为表碛覆盖型冰川动力学、物质平衡、水文模型及下游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利用能量平衡方程法反演喜马拉雅山南坡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厚度,分析了典型冰川表碛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表碛厚度空间分布异质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平均厚度为(0.25±0.02) m,其中Lirung为(0.55±0.02) m、Shalbachum为(0.48±0.02) m、Langshisha为(0.31±0.02) m、Langtang为(0.25±0.02) m;(2)沿纵剖面,各冰川表碛厚度从消融区上部到下部呈现增厚趋势,其中,Lirung、Shalbachum和Langtang冰川表碛堆积速率沿纵剖面从上到下先减小、后增大,而Langshisha冰川则逐渐减小;沿横剖面,Lirung、Shalbachum、Langtang冰川运动方向右侧表碛厚度大于左侧,而Langshisha两侧表碛厚、中间薄;(3)冰川纵剖面表碛堆积速率的差异主要由消融区下部冰川表面流速差异所引起;(4)冰...

期刊论文 2024-12-31

表碛厚度是冰川消融模拟及冰川径流精确量化的关键因素,可为表碛覆盖型冰川动力学、物质平衡、水文模型及下游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利用能量平衡方程法反演喜马拉雅山南坡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厚度,分析了典型冰川表碛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表碛厚度空间分布异质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平均厚度为(0.25±0.02) m,其中Lirung为(0.55±0.02) m、Shalbachum为(0.48±0.02) m、Langshisha为(0.31±0.02) m、Langtang为(0.25±0.02) m;(2)沿纵剖面,各冰川表碛厚度从消融区上部到下部呈现增厚趋势,其中,Lirung、Shalbachum和Langtang冰川表碛堆积速率沿纵剖面从上到下先减小、后增大,而Langshisha冰川则逐渐减小;沿横剖面,Lirung、Shalbachum、Langtang冰川运动方向右侧表碛厚度大于左侧,而Langshisha两侧表碛厚、中间薄;(3)冰川纵剖面表碛堆积速率的差异主要由消融区下部冰川表面流速差异所引起;(4)冰...

期刊论文 2024-12-31

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下,青藏高原气候整体呈现暖湿化变化趋势,由此引发的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变化对寒区生态环境和寒区工程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目前,温度升高对多年冻土的影响机制较为明确,但降雨增加、降雨增加与气温升高共同作用下的多年冻土水热响应过程和机制尚不明确。在考虑雨水感热作用的地表能水平衡-冻土水热耦合模型的基础上,对比研究气温升高、降雨增加单一作用及其共同作用对活动层水热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相比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单一作用,暖湿化复合作用导致地表净辐射通量和蒸发潜热通量增长显著,地表感热降低更加明显,雨水感热影响较小,地表土壤热通量呈增加趋势;暖湿化复合作用下温度梯度液态水通量增长显著,基质势梯度液态水通量在浅层增幅也大于单独升温作用,但小于单一降雨增加作用,暖湿化导致暖季土壤含水率增幅小于单独降雨作用;暖湿化作用下活动层热传导通量在冷季增加显著且增幅小于单独升温作用,而液态水对流传热在暖季增加明显且增幅小于单独湿化作用;降雨增加促使土体暖季降温显著,暖湿化与单一气温升高均导致土体在冷季升温效果高于暖季;气温升高1.0℃引起多年冻土上限下移10cm,降雨增加100 mm促使上限...

期刊论文 2024-06-04 DOI: 10.16285/j.rsm.2023.1300

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下,青藏高原气候整体呈现暖湿化变化趋势,由此引发的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变化对寒区生态环境和寒区工程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目前,温度升高对多年冻土的影响机制较为明确,但降雨增加、降雨增加与气温升高共同作用下的多年冻土水热响应过程和机制尚不明确。在考虑雨水感热作用的地表能水平衡-冻土水热耦合模型的基础上,对比研究气温升高、降雨增加单一作用及其共同作用对活动层水热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相比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单一作用,暖湿化复合作用导致地表净辐射通量和蒸发潜热通量增长显著,地表感热降低更加明显,雨水感热影响较小,地表土壤热通量呈增加趋势;暖湿化复合作用下温度梯度液态水通量增长显著,基质势梯度液态水通量在浅层增幅也大于单独升温作用,但小于单一降雨增加作用,暖湿化导致暖季土壤含水率增幅小于单独降雨作用;暖湿化作用下活动层热传导通量在冷季增加显著且增幅小于单独升温作用,而液态水对流传热在暖季增加明显且增幅小于单独湿化作用;降雨增加促使土体暖季降温显著,暖湿化与单一气温升高均导致土体在冷季升温效果高于暖季;气温升高1.0℃引起多年冻土上限下移10cm,降雨增加100 mm促使上限...

期刊论文 2024-06-04 DOI: 10.16285/j.rsm.2023.1300

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下,青藏高原气候整体呈现暖湿化变化趋势,由此引发的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变化对寒区生态环境和寒区工程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目前,温度升高对多年冻土的影响机制较为明确,但降雨增加、降雨增加与气温升高共同作用下的多年冻土水热响应过程和机制尚不明确。在考虑雨水感热作用的地表能水平衡-冻土水热耦合模型的基础上,对比研究气温升高、降雨增加单一作用及其共同作用对活动层水热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相比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单一作用,暖湿化复合作用导致地表净辐射通量和蒸发潜热通量增长显著,地表感热降低更加明显,雨水感热影响较小,地表土壤热通量呈增加趋势;暖湿化复合作用下温度梯度液态水通量增长显著,基质势梯度液态水通量在浅层增幅也大于单独升温作用,但小于单一降雨增加作用,暖湿化导致暖季土壤含水率增幅小于单独降雨作用;暖湿化作用下活动层热传导通量在冷季增加显著且增幅小于单独升温作用,而液态水对流传热在暖季增加明显且增幅小于单独湿化作用;降雨增加促使土体暖季降温显著,暖湿化与单一气温升高均导致土体在冷季升温效果高于暖季;气温升高1.0℃引起多年冻土上限下移10cm,降雨增加100 mm促使上限...

期刊论文 2024-06-04 DOI: 10.16285/j.rsm.2023.1300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64条,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