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揭示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规律,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寒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3种典型林型(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白桦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系统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间差异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中共检测到38种PLFA生物标记,含量较高的PLFA为16∶0、18∶0、19∶0和18∶2ω6c;各类群微生物中,细菌PLFA含量最高,占总磷脂脂肪酸的83. 78%~90. 55%,其次为真菌,放线菌最低;白桦林土壤总磷脂脂肪酸、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含量最高分别为22. 03、5. 13、4. 90、1. 88和0. 77 nmol·g-1,而樟子松林最低分别为14. 25、2. 75、2. 75、1. 34和0. 51 nmol·g-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主要表现为白桦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冗余分析结果为:土壤含水量、全氮、总有机碳与总磷脂脂肪酸、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呈...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是动物体利用C18多不饱和脂肪酸(C18PUFA)合成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的关键酶。脂肪酸调控Fad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晰。本项目以皱纹盘鲍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营养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转录因子胆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对Δ5Fad基因启动子的调节作用,探讨了脂肪酸对Δ5Fad、SREBP-1和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了脂肪酸影响Δ5Fad基因表达受SREBP-1和PPARα调控的分子机制。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一方面填补了贝类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另一方面为提高鲍鱼利用植物油中的C18PUFA来合成LCPUFA的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2016-01利用脂肪酸法分析祁连山冻土带水合物区DK3(含水合物)与DK6(不含水合物)钻孔岩心中微生物多样性。本研究获得C12到C24二十六种脂肪酸(FA),可以分成直链饱和脂肪酸(SSFA),支链饱和脂肪酸(BSFA),单键不饱和脂肪酸(MUFA),环丙烷脂肪酸(CFA)和多键不饱和脂肪酸(PUFA)五大类型,其中SSFA相对含量最高。由于特异性的脂肪酸指示特异性的微生物类群,得出两根岩心中微生物类群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组成。运用PAST(Palaeontological statistics,version 1.21)软件对已获得的脂肪酸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DK3与DK6岩心的微生物组成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DK3岩心中含水合物层位与不含水合物层位微生物组成有差异,DK6岩心中有水合物异常的层位与无异常的层位有差异。发现C16:1和C18:1这两类脂肪酸与甲烷异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水合物异常影响微生物组成分布。本次研究首次获得冻土沉积物中FA组成特征,丰富了FA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扩大了真菌的分布深度,具体机理有待更多的实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