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

2025年3月初,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次全会审议通过并发布第七次评估周期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大纲,为下一步编写第七次评估报告(AR7)提供了科学基础和行动指南。报告包括概要、全球评估、区域评估和领域评估四部分内容共20章,此外,还计划对《IPCC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评估技术指南(1994年)》进行更新并新增关于适应工具、模块和推动因素的内容,旨在通过系统性风险分析、包容性框架设计及方法论创新,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估气候变化影响、适应与脆弱性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为全球气候政策和行动提供科学依据。文中简述了AR7 WGII关注的全球评估、区域评估和领域评估的内容和要点。与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相比,AR7 WGII在整体架构上呈现了3个新特点:(1)将全球评估置于区域和领域专题评估之前,强化对跨尺度风险的整合分析;(2)突出适应措施的有效性评估;(3)新增应对损失损害和资金章节。基于AR7 WGII报告大纲,文中在全球和区域范围、水资源管理、农业发展、公共健康与生计保障等多个领域提出了研究关键点和重要启示,为未来气候变化影响、适应与脆弱性评估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框架,对推...

期刊论文 2025-06-30

2025年3月初,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次全会审议通过并发布第七次评估周期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大纲,为下一步编写第七次评估报告(AR7)提供了科学基础和行动指南。报告包括概要、全球评估、区域评估和领域评估四部分内容共20章,此外,还计划对《IPCC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评估技术指南(1994年)》进行更新并新增关于适应工具、模块和推动因素的内容,旨在通过系统性风险分析、包容性框架设计及方法论创新,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估气候变化影响、适应与脆弱性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为全球气候政策和行动提供科学依据。文中简述了AR7 WGII关注的全球评估、区域评估和领域评估的内容和要点。与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相比,AR7 WGII在整体架构上呈现了3个新特点:(1)将全球评估置于区域和领域专题评估之前,强化对跨尺度风险的整合分析;(2)突出适应措施的有效性评估;(3)新增应对损失损害和资金章节。基于AR7 WGII报告大纲,文中在全球和区域范围、水资源管理、农业发展、公共健康与生计保障等多个领域提出了研究关键点和重要启示,为未来气候变化影响、适应与脆弱性评估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框架,对推...

期刊论文 2025-06-30

2025年3月初,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次全会审议通过并发布第七次评估周期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大纲,为下一步编写第七次评估报告(AR7)提供了科学基础和行动指南。报告包括概要、全球评估、区域评估和领域评估四部分内容共20章,此外,还计划对《IPCC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评估技术指南(1994年)》进行更新并新增关于适应工具、模块和推动因素的内容,旨在通过系统性风险分析、包容性框架设计及方法论创新,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估气候变化影响、适应与脆弱性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为全球气候政策和行动提供科学依据。文中简述了AR7 WGII关注的全球评估、区域评估和领域评估的内容和要点。与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相比,AR7 WGII在整体架构上呈现了3个新特点:(1)将全球评估置于区域和领域专题评估之前,强化对跨尺度风险的整合分析;(2)突出适应措施的有效性评估;(3)新增应对损失损害和资金章节。基于AR7 WGII报告大纲,文中在全球和区域范围、水资源管理、农业发展、公共健康与生计保障等多个领域提出了研究关键点和重要启示,为未来气候变化影响、适应与脆弱性评估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框架,对推...

期刊论文 2025-06-30

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作为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阿尔泰山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1990—2020年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的特征,构建了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分析得到2000—2020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深入探析了冰川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的近30年间,我国阿尔泰山冰川的面积和储量均减小了约20%,且不同县市冰川面积变化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青河县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达到73%,布尔津县的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小,仅为18%。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随时间呈先缓慢下降、后加速上升的趋势,区域差异在不断下降。在空间分布上阿尔泰山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中等偏高;西南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偏低;中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在全局范围内最低。适应能力的提升能有效降低阿尔泰山地区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以2010年为分界点,阿尔泰山冰川变化适应能力在前期依赖于区域经济和水资源状况的提升和改善,在后期适应能力的提升向社会公共收入与投资以及公共服务质量倾斜明显...

期刊论文 2024-01-19

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作为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阿尔泰山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1990—2020年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的特征,构建了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分析得到2000—2020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深入探析了冰川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的近30年间,我国阿尔泰山冰川的面积和储量均减小了约20%,且不同县市冰川面积变化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青河县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达到73%,布尔津县的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小,仅为18%。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随时间呈先缓慢下降、后加速上升的趋势,区域差异在不断下降。在空间分布上阿尔泰山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中等偏高;西南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偏低;中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在全局范围内最低。适应能力的提升能有效降低阿尔泰山地区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以2010年为分界点,阿尔泰山冰川变化适应能力在前期依赖于区域经济和水资源状况的提升和改善,在后期适应能力的提升向社会公共收入与投资以及公共服务质量倾斜明显...

期刊论文 2024-01-19

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利用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构建雪深与日光温室损失率的脆弱性曲线,定量评估了河北省日光温室雪灾风险。随着重现期的增加,雪深致灾强度增强,受影响的区域扩大,但不同重现期下的高危险区分布大致相同,存在日积雪深度致灾高危险区的沿山分布带。当雪深小于21 cm时,日光温室的损失率小于1%。由于致灾因子危险性高,日光温室雪灾损失高风险区位于太行山山前平原,包括廊坊南部、保定北部、石家庄中东部、邢台东部和邯郸中东部,尤其是冀南地区,损失超过30万元/km2;由于承灾体暴露度高,承德、唐山和秦皇岛存在中风险区。

期刊论文 2023-07-12 DOI: 10.16765/j.cnki.1673-7148.2023.03.005

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利用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构建雪深与日光温室损失率的脆弱性曲线,定量评估了河北省日光温室雪灾风险。随着重现期的增加,雪深致灾强度增强,受影响的区域扩大,但不同重现期下的高危险区分布大致相同,存在日积雪深度致灾高危险区的沿山分布带。当雪深小于21 cm时,日光温室的损失率小于1%。由于致灾因子危险性高,日光温室雪灾损失高风险区位于太行山山前平原,包括廊坊南部、保定北部、石家庄中东部、邢台东部和邯郸中东部,尤其是冀南地区,损失超过30万元/km2;由于承灾体暴露度高,承德、唐山和秦皇岛存在中风险区。

期刊论文 2023-07-12 DOI: 10.16765/j.cnki.1673-7148.2023.03.005

结合GIS和RS技术,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四川区域2007—2017年冰川面积变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坡度、坡向、海拔等7个影响因子,通过权重叠加作出该区域冰川脆弱性示意图。结果表明:(1)10年间东南向冰川占比减少,北向冰川占比增加;东向冰川减退面积较大,西向冰川面积整体持平。(2)期间,影响四川地区冰川面积变化区域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冰川规模,小型冰川(面积小于或等于1 km2)的面积变化主要受夏季温度和降水变化影响;而中型冰川(面积大于1 km2)不仅受夏季温度和降水变化影响,还受地形因子的影响。(3)四川冰川脆弱性示意图显示区域内冰川均呈不同程度的脆弱性,总体上为轻-强度脆弱。

期刊论文 2023-04-07 DOI: 10.14188/j.2095-6045.2021902

结合GIS和RS技术,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四川区域2007—2017年冰川面积变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坡度、坡向、海拔等7个影响因子,通过权重叠加作出该区域冰川脆弱性示意图。结果表明:(1)10年间东南向冰川占比减少,北向冰川占比增加;东向冰川减退面积较大,西向冰川面积整体持平。(2)期间,影响四川地区冰川面积变化区域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冰川规模,小型冰川(面积小于或等于1 km2)的面积变化主要受夏季温度和降水变化影响;而中型冰川(面积大于1 km2)不仅受夏季温度和降水变化影响,还受地形因子的影响。(3)四川冰川脆弱性示意图显示区域内冰川均呈不同程度的脆弱性,总体上为轻-强度脆弱。

期刊论文 2023-04-07 DOI: 10.14188/j.2095-6045.2021902

新藏铁路已纳入《“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在开展前期工作之际,为做好新藏铁路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叠图对照等方法,研究新藏铁路沿线的生态脆弱性、环境敏感区分布、动植物分布特征等,并与青藏铁路、某在建高原铁路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新藏铁路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新藏铁路约80%线路位于生态极度脆弱区域和重度脆弱区域;(2)沿线环境敏感区数量多、面积大、保护对象重要、社会关注度高;(3)沿线湿地资源丰富,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动物区系主要为高地型。新藏铁路大部分区段位于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沿线生态环境原始、独特、敏感、脆弱,与青藏铁路格拉段生态环境特征类似,与某在建高原铁路区别较大,基于新藏铁路生态环境特征提出的保护对策可用于指导新藏铁路环境保护前期工作。

期刊论文 2023-02-15 DOI: 10.13238/j.issn.1004-2954.202208030006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7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