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7

贡嘎山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洋性冰川典型分布区。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中国西部冰川尤其是藏东南海洋性冰川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开展新一轮冰川资源清查工作,对于全面、系统认识气候变化对贡嘎山地区冰川资源的影响,以及冰川水资源变化对我国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调查基于遥感影像并结合野外现场调查,开展保护区内现代冰川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调查,建立了1990、2000、2010、2020年4期冰川矢量数据,并通过交叉检验和野外调查控制数据质量。本数据集成果可为贡嘎山自然保护区冰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文灾害评估和预警以及冰川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期刊论文 2025-02-17

贡嘎山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洋性冰川典型分布区。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中国西部冰川尤其是藏东南海洋性冰川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开展新一轮冰川资源清查工作,对于全面、系统认识气候变化对贡嘎山地区冰川资源的影响,以及冰川水资源变化对我国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调查基于遥感影像并结合野外现场调查,开展保护区内现代冰川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调查,建立了1990、2000、2010、2020年4期冰川矢量数据,并通过交叉检验和野外调查控制数据质量。本数据集成果可为贡嘎山自然保护区冰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文灾害评估和预警以及冰川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期刊论文 2025-02-17

贡嘎山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洋性冰川典型分布区。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中国西部冰川尤其是藏东南海洋性冰川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开展新一轮冰川资源清查工作,对于全面、系统认识气候变化对贡嘎山地区冰川资源的影响,以及冰川水资源变化对我国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调查基于遥感影像并结合野外现场调查,开展保护区内现代冰川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调查,建立了1990、2000、2010、2020年4期冰川矢量数据,并通过交叉检验和野外调查控制数据质量。本数据集成果可为贡嘎山自然保护区冰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文灾害评估和预警以及冰川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期刊论文 2025-02-17

以三打古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从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视角,关注其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采用InVEST模型对该区域的碳储量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进行评价和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的地类变化较为明显,北部中低海拔区域草地转化为林地,偏高海拔区域林地转为草地,西北区域的局部地区出现冰川融化的趋势,形成若干个分散的湖泊.(2)2000、2010、2020年,研究区的碳存储总量分别为7.349、7.348、7.151 Tg,整体呈先稳定后下降的趋势.(3)2000―2020年,研究区的生境质量均保持较好水平,整体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4)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主要受高程、降雨、土壤、植被覆盖指数的影响,其中高程与植被覆盖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强于单一因子的作用效果,其中协同作用最强的为高程协同植被覆盖指数类型(>0.7).研究区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好,西北区域大幅增强,林地区域略微下降,靠近冰川地区的变化相对复杂.

期刊论文 2024-10-21 DOI: 10.20056/j.cnki.ZNMDZK.20240739

以三打古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从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视角,关注其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采用InVEST模型对该区域的碳储量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进行评价和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的地类变化较为明显,北部中低海拔区域草地转化为林地,偏高海拔区域林地转为草地,西北区域的局部地区出现冰川融化的趋势,形成若干个分散的湖泊.(2)2000、2010、2020年,研究区的碳存储总量分别为7.349、7.348、7.151 Tg,整体呈先稳定后下降的趋势.(3)2000―2020年,研究区的生境质量均保持较好水平,整体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4)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主要受高程、降雨、土壤、植被覆盖指数的影响,其中高程与植被覆盖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强于单一因子的作用效果,其中协同作用最强的为高程协同植被覆盖指数类型(>0.7).研究区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好,西北区域大幅增强,林地区域略微下降,靠近冰川地区的变化相对复杂.

期刊论文 2024-10-21 DOI: 10.20056/j.cnki.ZNMDZK.20240739

科研与监测工作是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集科研与管理为一体的监测项目,是实施保护区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的依据,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总结云南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前期科研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和系统总结,对保护区开展科研监测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布局以生物多样性大样方、野生动植物样方样线等常规监测为基础,利用高科技设备等开展全面监测;通过补齐科研短板和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科研单位及管理局科研人才,深入开展保护区科学研究项目,以期在提升保护区科研与监测水平的同时,全面提高保护区能力建设。

期刊论文 2024-10-12

科研与监测工作是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集科研与管理为一体的监测项目,是实施保护区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的依据,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总结云南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前期科研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和系统总结,对保护区开展科研监测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布局以生物多样性大样方、野生动植物样方样线等常规监测为基础,利用高科技设备等开展全面监测;通过补齐科研短板和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科研单位及管理局科研人才,深入开展保护区科学研究项目,以期在提升保护区科研与监测水平的同时,全面提高保护区能力建设。

期刊论文 2024-10-12

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和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配准和目视解译,并结合保护区周边4个气象站1970-2021年气温、降水、蒸散量数据,系统分析了区内面积>1 km2湖泊的面积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1 a保护区的湖泊呈现扩张、稳定和萎缩3种变化趋势,但大部分湖泊处于扩张状态.其中:大型湖泊均呈扩张之势,并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节点,前期扩展缓慢,后期出现明显扩展增速;中型湖泊面积变化呈现扩张、稳定和萎缩3种趋势;小型湖泊面积变化呈现扩张和萎缩2种趋势;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与湖泊自身的规模无关,只与其补给和支出平衡有关. 2)沙子湖、小沙子湖是部分河段被沙埋的流经湖,多年湖面积变化较小,湖泊周围沙丘未出现大范围朝湖向移动. 3)保护区湖泊的面积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气温和降水对湖泊面积的影响大于蒸发.保护区内湖泊属降雨和冰川融水补给型湖泊,且冰川融水的补给量大于降水.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控制下水资源演变过程,可作为进一步评估区域气候变化和湖泊变化的依据.

期刊论文 2024-09-14

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和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配准和目视解译,并结合保护区周边4个气象站1970-2021年气温、降水、蒸散量数据,系统分析了区内面积>1 km2湖泊的面积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1 a保护区的湖泊呈现扩张、稳定和萎缩3种变化趋势,但大部分湖泊处于扩张状态.其中:大型湖泊均呈扩张之势,并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节点,前期扩展缓慢,后期出现明显扩展增速;中型湖泊面积变化呈现扩张、稳定和萎缩3种趋势;小型湖泊面积变化呈现扩张和萎缩2种趋势;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与湖泊自身的规模无关,只与其补给和支出平衡有关. 2)沙子湖、小沙子湖是部分河段被沙埋的流经湖,多年湖面积变化较小,湖泊周围沙丘未出现大范围朝湖向移动. 3)保护区湖泊的面积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气温和降水对湖泊面积的影响大于蒸发.保护区内湖泊属降雨和冰川融水补给型湖泊,且冰川融水的补给量大于降水.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控制下水资源演变过程,可作为进一步评估区域气候变化和湖泊变化的依据.

期刊论文 2024-09-14

根据1990、2000、2010和2020年卫星遥感资料和近30年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演化。结果表明,保护区湖泊数量呈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湖泊面积呈扩张—加速扩张—扩张减缓的阶段性增长趋势。近30年湖泊总面积扩大88 676.49 hm2,其中,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面积分别增长23 897.12、57 176.60和7 602.77 hm2,增长幅度分别为5.63%、12.75%和1.50%。通过对保护区1 000 hm2以上湖泊面积分析,西区湖泊以色林错、仁错面积变化率较大,东区湖泊以错愕、乃日平错以及蓬错变化显著。近30年色林错保护区气候为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和蒸发量减少,气候呈现出暖湿化发展趋势。冰川萎缩速率、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与色林错保护区湖泊阶段性变化规律相关性高。

期刊论文 2024-04-23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7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