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3

根据1976—2020年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通过NDWI和最大类间方差法构建该区域44年湖泊面积数据集,并结合流域周边的气象站资料、流域冰川等辅助数据对色林错湖面变化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76—2020年色林错面积增长752.33km2,共经历4个阶段:轻微增长(1976—1991年)、略微下降(1992—1997年)、急剧扩张(1998—2005年)和缓慢增长(2006—2020年)。综合分析表明:气候要素是引起色林错湖泊面积变化的因素之一,而非关键因素,多种因素的结合促使色林错湖泊面积逐渐扩大。

期刊论文 2024-06-13

根据1976—2020年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通过NDWI和最大类间方差法构建该区域44年湖泊面积数据集,并结合流域周边的气象站资料、流域冰川等辅助数据对色林错湖面变化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76—2020年色林错面积增长752.33km2,共经历4个阶段:轻微增长(1976—1991年)、略微下降(1992—1997年)、急剧扩张(1998—2005年)和缓慢增长(2006—2020年)。综合分析表明:气候要素是引起色林错湖泊面积变化的因素之一,而非关键因素,多种因素的结合促使色林错湖泊面积逐渐扩大。

期刊论文 2024-06-13

根据1976—2020年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通过NDWI和最大类间方差法构建该区域44年湖泊面积数据集,并结合流域周边的气象站资料、流域冰川等辅助数据对色林错湖面变化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76—2020年色林错面积增长752.33km2,共经历4个阶段:轻微增长(1976—1991年)、略微下降(1992—1997年)、急剧扩张(1998—2005年)和缓慢增长(2006—2020年)。综合分析表明:气候要素是引起色林错湖泊面积变化的因素之一,而非关键因素,多种因素的结合促使色林错湖泊面积逐渐扩大。

期刊论文 2024-06-13

根据1990、2000、2010和2020年卫星遥感资料和近30年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演化。结果表明,保护区湖泊数量呈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湖泊面积呈扩张—加速扩张—扩张减缓的阶段性增长趋势。近30年湖泊总面积扩大88 676.49 hm2,其中,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面积分别增长23 897.12、57 176.60和7 602.77 hm2,增长幅度分别为5.63%、12.75%和1.50%。通过对保护区1 000 hm2以上湖泊面积分析,西区湖泊以色林错、仁错面积变化率较大,东区湖泊以错愕、乃日平错以及蓬错变化显著。近30年色林错保护区气候为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和蒸发量减少,气候呈现出暖湿化发展趋势。冰川萎缩速率、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与色林错保护区湖泊阶段性变化规律相关性高。

期刊论文 2024-04-23

根据1990、2000、2010和2020年卫星遥感资料和近30年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演化。结果表明,保护区湖泊数量呈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湖泊面积呈扩张—加速扩张—扩张减缓的阶段性增长趋势。近30年湖泊总面积扩大88 676.49 hm2,其中,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面积分别增长23 897.12、57 176.60和7 602.77 hm2,增长幅度分别为5.63%、12.75%和1.50%。通过对保护区1 000 hm2以上湖泊面积分析,西区湖泊以色林错、仁错面积变化率较大,东区湖泊以错愕、乃日平错以及蓬错变化显著。近30年色林错保护区气候为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和蒸发量减少,气候呈现出暖湿化发展趋势。冰川萎缩速率、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与色林错保护区湖泊阶段性变化规律相关性高。

期刊论文 2024-04-23

根据1990、2000、2010和2020年卫星遥感资料和近30年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演化。结果表明,保护区湖泊数量呈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湖泊面积呈扩张—加速扩张—扩张减缓的阶段性增长趋势。近30年湖泊总面积扩大88 676.49 hm2,其中,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面积分别增长23 897.12、57 176.60和7 602.77 hm2,增长幅度分别为5.63%、12.75%和1.50%。通过对保护区1 000 hm2以上湖泊面积分析,西区湖泊以色林错、仁错面积变化率较大,东区湖泊以错愕、乃日平错以及蓬错变化显著。近30年色林错保护区气候为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和蒸发量减少,气候呈现出暖湿化发展趋势。冰川萎缩速率、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与色林错保护区湖泊阶段性变化规律相关性高。

期刊论文 2024-04-23

被动微波雪深反演算法是当前大范围获取青藏高原地表雪深信息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缺乏地面雪深观测资料,导致对算法在高原中西部区域的表现认识不足。为了评估当前被动微波雪深反演算法在青藏高原色林错、纳木错地区的适用性,利用AMSR2亮温数据和地面站点雪深数据,以相关系数、偏差和均方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评估了Chang2算法、Che算法、SPD算法、AMSR2算法和Jiang算法等5种算法。结果显示,Jiang算法综合表现最好,在纳木错站R值最高为0.68;Che算法对浅雪反演效果较好,其在班戈站Bias为-0.66 cm;Chang2算法对纳木错站、色林错站深雪反演效果较好,在两地R值分别为0.63、0.50;SPD算法的反演效果最不理想,对雪深高估明显,其中浅雪高估近20 cm;AMSR2算法在区域间的表现差异较大,在纳木错站的反演结果比色林错站、班戈站好。除SPD算法外,其余算法均低估了研究区雪深,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期刊论文 2023-02-16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高原湖色林错湖面面积变化的影响,基于1988—2020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用最大似然法提取色林错水体信息,采用线性回归及M-K检验法分析色林错湖面面积及其流域内温度、降水和积雪深度等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并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探讨了湖面面积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30年色林错湖面面积增加了650.70 km2,增长速率为203.34 km2/(10 a).色林错湖面扩张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湖面向南、向北扩展比较明显;色林错流域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积雪深度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其中增温速率为0.50℃/(10 a),降水量增加速率为17.32 mm/(10 a),积雪深度递减率为0.65 cm/(10 a);色林错湖面面积的变化与该流域气温的升高以及冷季积雪深度的降低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01),气温升高使得色林错上游的冰雪融水增加是色林错湖面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

期刊论文 2023-02-16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3.01.003

被动微波雪深反演算法是当前大范围获取青藏高原地表雪深信息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缺乏地面雪深观测资料,导致对算法在高原中西部区域的表现认识不足。为了评估当前被动微波雪深反演算法在青藏高原色林错、纳木错地区的适用性,利用AMSR2亮温数据和地面站点雪深数据,以相关系数、偏差和均方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评估了Chang2算法、Che算法、SPD算法、AMSR2算法和Jiang算法等5种算法。结果显示,Jiang算法综合表现最好,在纳木错站R值最高为0.68;Che算法对浅雪反演效果较好,其在班戈站Bias为-0.66 cm;Chang2算法对纳木错站、色林错站深雪反演效果较好,在两地R值分别为0.63、0.50;SPD算法的反演效果最不理想,对雪深高估明显,其中浅雪高估近20 cm;AMSR2算法在区域间的表现差异较大,在纳木错站的反演结果比色林错站、班戈站好。除SPD算法外,其余算法均低估了研究区雪深,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期刊论文 2023-02-16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高原湖色林错湖面面积变化的影响,基于1988—2020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用最大似然法提取色林错水体信息,采用线性回归及M-K检验法分析色林错湖面面积及其流域内温度、降水和积雪深度等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并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探讨了湖面面积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30年色林错湖面面积增加了650.70 km2,增长速率为203.34 km2/(10 a).色林错湖面扩张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湖面向南、向北扩展比较明显;色林错流域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积雪深度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其中增温速率为0.50℃/(10 a),降水量增加速率为17.32 mm/(10 a),积雪深度递减率为0.65 cm/(10 a);色林错湖面面积的变化与该流域气温的升高以及冷季积雪深度的降低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01),气温升高使得色林错上游的冰雪融水增加是色林错湖面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

期刊论文 2023-02-16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3.01.003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3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