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5

探究多年冻土区白桦次生林蒸腾特征对影响因子的响应,为准确评估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提供科学参考。运用热扩散式探针法,从2021年5—9月对多年冻土区的白桦树干液流进行监测,并同步观测影响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白桦次生林蒸腾表现出明显的小时、日、月变化。(1)白桦次生林小时蒸腾特征表现为优势木>中等木>被压木,蒸腾动态在晴天呈单峰曲线,在雨天呈双峰曲线。日尺度上,白桦次生林蒸腾平均值为1.47 mm/d,且最大值出现在7月。在整个观测期,林分蒸腾表现出明显的月变化,即7月>6月>8月>9月>5月,分别为65.08,62.43,54.27,22.92,19.84 mm;(2)林分累计蒸腾量共计224.54 mm,占同期降雨量的32.41%,其中优势木为林分蒸腾的主要贡献者,占林分总蒸腾量的62.64%;(3)在小时尺度上,林分蒸腾量主要受大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所影响;日尺度上,林分蒸腾与潜在蒸散、空气温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叶面积指数以及土壤温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

期刊论文 2023-02-23 DOI: 10.13870/j.cnki.stbcxb.2023.02.036

林木蒸腾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的重要组分,通过热扩散技术测定单株树木液流进而推算林木蒸腾耗水是目前最主要的测定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树干液流径向分布不均以及探针长度与边材宽度不一致等原因,利用热技术估算林木蒸腾的精度显著降低。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热扩散技术和原位染色方法,通过野外原位监测,结合木材导水结构切片的室内分析,研究亚热带代表树种马尾松和木荷树干液流的径向分布格局,分析树干液流径向分布格局的时间动态规律,揭示影响液流径向分布格局的环境因子和内在机制。同时,评估探针法测定单木及林分蒸腾耗水结果的精度,并提出可能的修正方法。

2014-01

人类活动已经而且还将加重陆地生态系统承受大气N沉降的荷载,N源的增加缓解树木生长的N限制,驱动和提高森林的碳吸收,意味着基于CO2/H2O耦合的植被水分利用发生变化而影响区域水循环。至今,有关N沉降试验无一例外地采用林下施N的方式,排除了N在冠层进行交换和被叶片吸收的过程,加上土壤微生物对N的迅速同化,施加N的营养效应滞后和被弱化,以此分析森林对N沉降的功能响应掩盖了部分的真实规律。此外,N增加促使C分配的转换引发水力结构的适应性调整,间接影响决定森林C吸存和水汽交换强度的气孔导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据此,本项目提出水力结构的调整驱动气孔变化,间接影响树木水分利用响应N源变化的观点,首次依托林冠模拟N沉降实验平台,探讨N沉降对河南信阳鸡公山落叶阔叶林优势树种整树水分利用的效应和水力驱动。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森林C、N、H2O循环的交互作用机理,为评估和预测未来区域水量平衡提供可靠的实验支撑。

2014-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5条  共5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