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4

藏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特点,使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为保障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选线、建设和运营工作,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输电走廊北线沿线区域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安全隐患,并对藏东南输电走廊进一步灾害识别与监测工作提出了合理建议。结果表明: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强震频发、地形地貌差异显著、岩土体结构损伤和劣化等独特的区域地质环境,极易诱发地质安全隐患;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雪(冰)崩、冰湖溃决和冻胀融沉等;沿线地质安全隐患的发育受控于极高陡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貌条件、升温融雪气候变化、强烈的断裂活动与频发的地震、内外动力耦合诱发的高位远程灾害链等因素;深入融合InSAR技术、光学遥感、无人机摄影测量、机载LiDAR技术和在线实地监测等软防控手段的优势,可以有效打破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灾害隐患错判、漏判、少判、智能化程度低和精准性差等困局。研究结果将为藏东南地区水电开发项目规划建设中的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也对藏东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论文 2025-01-27

藏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特点,使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为保障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选线、建设和运营工作,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输电走廊北线沿线区域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安全隐患,并对藏东南输电走廊进一步灾害识别与监测工作提出了合理建议。结果表明: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强震频发、地形地貌差异显著、岩土体结构损伤和劣化等独特的区域地质环境,极易诱发地质安全隐患;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雪(冰)崩、冰湖溃决和冻胀融沉等;沿线地质安全隐患的发育受控于极高陡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貌条件、升温融雪气候变化、强烈的断裂活动与频发的地震、内外动力耦合诱发的高位远程灾害链等因素;深入融合InSAR技术、光学遥感、无人机摄影测量、机载LiDAR技术和在线实地监测等软防控手段的优势,可以有效打破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灾害隐患错判、漏判、少判、智能化程度低和精准性差等困局。研究结果将为藏东南地区水电开发项目规划建设中的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也对藏东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论文 2025-01-27

藏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特点,使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为保障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选线、建设和运营工作,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输电走廊北线沿线区域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安全隐患,并对藏东南输电走廊进一步灾害识别与监测工作提出了合理建议。结果表明: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强震频发、地形地貌差异显著、岩土体结构损伤和劣化等独特的区域地质环境,极易诱发地质安全隐患;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雪(冰)崩、冰湖溃决和冻胀融沉等;沿线地质安全隐患的发育受控于极高陡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貌条件、升温融雪气候变化、强烈的断裂活动与频发的地震、内外动力耦合诱发的高位远程灾害链等因素;深入融合InSAR技术、光学遥感、无人机摄影测量、机载LiDAR技术和在线实地监测等软防控手段的优势,可以有效打破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灾害隐患错判、漏判、少判、智能化程度低和精准性差等困局。研究结果将为藏东南地区水电开发项目规划建设中的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也对藏东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论文 2025-01-27

藏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特点,使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为保障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选线、建设和运营工作,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输电走廊北线沿线区域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安全隐患,并对藏东南输电走廊进一步灾害识别与监测工作提出了合理建议。结果表明: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强震频发、地形地貌差异显著、岩土体结构损伤和劣化等独特的区域地质环境,极易诱发地质安全隐患;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雪(冰)崩、冰湖溃决和冻胀融沉等;沿线地质安全隐患的发育受控于极高陡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貌条件、升温融雪气候变化、强烈的断裂活动与频发的地震、内外动力耦合诱发的高位远程灾害链等因素;深入融合InSAR技术、光学遥感、无人机摄影测量、机载LiDAR技术和在线实地监测等软防控手段的优势,可以有效打破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灾害隐患错判、漏判、少判、智能化程度低和精准性差等困局。研究结果将为藏东南地区水电开发项目规划建设中的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也对藏东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论文 2025-01-27

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广泛发育了冰川地貌,说明了冰川作用对地质过程起了主导作用。然而,目前对晚第四系在冰川作用下是如何连续演化的认识仍不清楚。藏东南然乌湖地区良好地出露了一个连续的晚更新世沉积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了成层坡积物、河道堆积、冰碛物与黄土等四种沉积物。本文首先通过沉积学、古水流、以及砾石统计等手段分析了该剖面的沉积特征;随后对其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最后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初步认为:(1)剖面底部的成层坡积物由砂和砾组成,具有明显的韵律层理,形成于约33 ka。该沉积可能反映了气候冷暖交替变化,是一种受到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控制的冰缘沉积;(2)剖面下部的河道堆积主要由直径大小不一的砾石组成,可见明显的叠瓦构造,沉积于32.8~25.1 ka,可能由北东向的冰湖溃堤导致的大规模洪水控制;(3)剖面上部的冰碛物由分选极差的砾石、粗砂、粉砂和泥组成,形成于25.1~11.1 ka,明显受到了末次盛冰期(LGM)冰川作用的影响;(4)剖面顶部的黄土主要由细砂和粉砂组成,堆积于LGM后的间冰期(11.1 ka),可能由冰川风搬运冰川融水产生的碎屑物而形成。综上所述,成层坡积物...

期刊论文 2024-10-15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263

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广泛发育了冰川地貌,说明了冰川作用对地质过程起了主导作用。然而,目前对晚第四系在冰川作用下是如何连续演化的认识仍不清楚。藏东南然乌湖地区良好地出露了一个连续的晚更新世沉积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了成层坡积物、河道堆积、冰碛物与黄土等四种沉积物。本文首先通过沉积学、古水流、以及砾石统计等手段分析了该剖面的沉积特征;随后对其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最后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初步认为:(1)剖面底部的成层坡积物由砂和砾组成,具有明显的韵律层理,形成于约33 ka。该沉积可能反映了气候冷暖交替变化,是一种受到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控制的冰缘沉积;(2)剖面下部的河道堆积主要由直径大小不一的砾石组成,可见明显的叠瓦构造,沉积于32.8~25.1 ka,可能由北东向的冰湖溃堤导致的大规模洪水控制;(3)剖面上部的冰碛物由分选极差的砾石、粗砂、粉砂和泥组成,形成于25.1~11.1 ka,明显受到了末次盛冰期(LGM)冰川作用的影响;(4)剖面顶部的黄土主要由细砂和粉砂组成,堆积于LGM后的间冰期(11.1 ka),可能由冰川风搬运冰川融水产生的碎屑物而形成。综上所述,成层坡积物...

期刊论文 2024-10-15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263

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广泛发育了冰川地貌,说明了冰川作用对地质过程起了主导作用。然而,目前对晚第四系在冰川作用下是如何连续演化的认识仍不清楚。藏东南然乌湖地区良好地出露了一个连续的晚更新世沉积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了成层坡积物、河道堆积、冰碛物与黄土等四种沉积物。本文首先通过沉积学、古水流、以及砾石统计等手段分析了该剖面的沉积特征;随后对其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最后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初步认为:(1)剖面底部的成层坡积物由砂和砾组成,具有明显的韵律层理,形成于约33 ka。该沉积可能反映了气候冷暖交替变化,是一种受到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控制的冰缘沉积;(2)剖面下部的河道堆积主要由直径大小不一的砾石组成,可见明显的叠瓦构造,沉积于32.8~25.1 ka,可能由北东向的冰湖溃堤导致的大规模洪水控制;(3)剖面上部的冰碛物由分选极差的砾石、粗砂、粉砂和泥组成,形成于25.1~11.1 ka,明显受到了末次盛冰期(LGM)冰川作用的影响;(4)剖面顶部的黄土主要由细砂和粉砂组成,堆积于LGM后的间冰期(11.1 ka),可能由冰川风搬运冰川融水产生的碎屑物而形成。综上所述,成层坡积物...

期刊论文 2024-10-15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263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简称藏东南)是青藏高原的降水、产流和产输沙高值区,也是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河流水文过程不但受气候变化影响,还与区域植被、冰川、积雪、冻土、冰湖等下垫面变化和偶发自然地质灾害事件密切相关.深入认识藏东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径流/泥沙产输机制和主要影响因子,明晰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水文情势变化和未来趋势,对于区域水能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程安全和长期运行,以及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近50年来),通过青藏高原科考等野外综合科学考察和几代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藏东南地区的气候、水文、自然地理、地质地貌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本文梳理总结了藏东南河流水文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径流泥沙特征及变化等,并探讨目前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应加强的若干方面.藏东南地区的野外气象及水文监测依然薄弱,实测数据资料匮乏,这是未来区域河流水文研究应着力克服和解决的基础问题.

期刊论文 2024-01-31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简称藏东南)是青藏高原的降水、产流和产输沙高值区,也是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河流水文过程不但受气候变化影响,还与区域植被、冰川、积雪、冻土、冰湖等下垫面变化和偶发自然地质灾害事件密切相关.深入认识藏东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径流/泥沙产输机制和主要影响因子,明晰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水文情势变化和未来趋势,对于区域水能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程安全和长期运行,以及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近50年来),通过青藏高原科考等野外综合科学考察和几代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藏东南地区的气候、水文、自然地理、地质地貌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本文梳理总结了藏东南河流水文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径流泥沙特征及变化等,并探讨目前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应加强的若干方面.藏东南地区的野外气象及水文监测依然薄弱,实测数据资料匮乏,这是未来区域河流水文研究应着力克服和解决的基础问题.

期刊论文 2024-01-31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简称藏东南)是青藏高原的降水、产流和产输沙高值区,也是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河流水文过程不但受气候变化影响,还与区域植被、冰川、积雪、冻土、冰湖等下垫面变化和偶发自然地质灾害事件密切相关.深入认识藏东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径流/泥沙产输机制和主要影响因子,明晰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水文情势变化和未来趋势,对于区域水能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程安全和长期运行,以及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近50年来),通过青藏高原科考等野外综合科学考察和几代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藏东南地区的气候、水文、自然地理、地质地貌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本文梳理总结了藏东南河流水文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径流泥沙特征及变化等,并探讨目前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应加强的若干方面.藏东南地区的野外气象及水文监测依然薄弱,实测数据资料匮乏,这是未来区域河流水文研究应着力克服和解决的基础问题.

期刊论文 2024-01-31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64条,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