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西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区4个柱状沉积物组成的岩芯断面,分析MIS5以来粗颗粒(>250μm)冰筏碎屑(IRD)的岩矿组成,确定西北冰洋不同时期IRD的来源和搬运模式,进而重建MIS5以来欧亚冰盖和北美冰盖的消长以及北冰洋海盆中表层洋流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MIS5.5和MIS5.1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大于MIS1期,而在MIS5.4~5.2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小于现代; MIS4期间,岩芯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欧亚冰盖或东西伯利亚海冰盖的冰川浊积物,冰盖可能扩张到了楚科奇边缘地区南部;在同一时期,在楚科奇边缘地区南部的岩芯中IRD几乎全部为铁锰结核,可能受到了欧亚冰盖或东西伯利亚海冰盖的影响,但铁锰结核与欧亚冰盖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MIS3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和强度略弱于现代;在末次冰盛期,研究区受到以劳伦冰盖为主要来源的冰川浊积物输入;在末次冰消期,研究区发生了一次来源于北美劳伦冰盖的冰融水排泄事件;在MIS1期,西北冰洋主要受到波弗特环流的控制,将来源于加拿大北极富含碎屑碳酸岩的IRD带入北冰洋海盆。
通过西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区4个柱状沉积物组成的岩芯断面,分析MIS5以来粗颗粒(>250μm)冰筏碎屑(IRD)的岩矿组成,确定西北冰洋不同时期IRD的来源和搬运模式,进而重建MIS5以来欧亚冰盖和北美冰盖的消长以及北冰洋海盆中表层洋流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MIS5.5和MIS5.1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大于MIS1期,而在MIS5.4~5.2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小于现代; MIS4期间,岩芯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欧亚冰盖或东西伯利亚海冰盖的冰川浊积物,冰盖可能扩张到了楚科奇边缘地区南部;在同一时期,在楚科奇边缘地区南部的岩芯中IRD几乎全部为铁锰结核,可能受到了欧亚冰盖或东西伯利亚海冰盖的影响,但铁锰结核与欧亚冰盖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MIS3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和强度略弱于现代;在末次冰盛期,研究区受到以劳伦冰盖为主要来源的冰川浊积物输入;在末次冰消期,研究区发生了一次来源于北美劳伦冰盖的冰融水排泄事件;在MIS1期,西北冰洋主要受到波弗特环流的控制,将来源于加拿大北极富含碎屑碳酸岩的IRD带入北冰洋海盆。
通过西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区4个柱状沉积物组成的岩芯断面,分析MIS5以来粗颗粒(>250μm)冰筏碎屑(IRD)的岩矿组成,确定西北冰洋不同时期IRD的来源和搬运模式,进而重建MIS5以来欧亚冰盖和北美冰盖的消长以及北冰洋海盆中表层洋流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MIS5.5和MIS5.1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大于MIS1期,而在MIS5.4~5.2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小于现代; MIS4期间,岩芯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欧亚冰盖或东西伯利亚海冰盖的冰川浊积物,冰盖可能扩张到了楚科奇边缘地区南部;在同一时期,在楚科奇边缘地区南部的岩芯中IRD几乎全部为铁锰结核,可能受到了欧亚冰盖或东西伯利亚海冰盖的影响,但铁锰结核与欧亚冰盖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MIS3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和强度略弱于现代;在末次冰盛期,研究区受到以劳伦冰盖为主要来源的冰川浊积物输入;在末次冰消期,研究区发生了一次来源于北美劳伦冰盖的冰融水排泄事件;在MIS1期,西北冰洋主要受到波弗特环流的控制,将来源于加拿大北极富含碎屑碳酸岩的IRD带入北冰洋海盆。
【中文摘要】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属鲈形目,带鱼科,带鱼属,在我国沿海广泛分布。根据其洄游习性主要分为四个类群:黄-渤海群、东海北部群、东海南部-粤东沿海群和北部湾鱼群,其栖息水体主要在沿海大陆架20-200m水深范围,因此,作为一个大陆架鱼种,带鱼对于研究第四纪时期我国特定古海洋、气候环境对海洋生物进化模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将采集四大海区不同产卵场带鱼样本,以核基因和线粒体DNA基因作为遗传标记,研究带鱼在我国海区的谱系分化及其生物地理演化模式。主要检验两个假设:第一,冰期海面的下降,将导致海洋生物被隔离在二个海区(东海指状海区、南海半封闭海盆)独立进化,而多次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是否会导致分歧程度不同的谱系出现于这些海区?第二,冰期和间冰期表层洋流都呈现由南海流向东海、琉球及日本海域的模式,这一海流环境是否促进了海洋生物以南海为起源地,并向东海及日本海域扩散?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