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1
1
1
1

3

共检索到 4

阐述了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研究多年冻土的重要科学意义,回顾了InSAR技术的发展概况,并以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东南部的克拉斯诺卡缅斯克区域为例,利用短基线集(SBAS-InSAR)技术处理了Sentinel-1数据,得到了符合冻土季节性变化特征的多年岛状冻土形变结果。

期刊论文 2023-05-26 DOI: 10.13719/j.cnki.1009-6825.2023.11.048

【中文摘要】西伯利亚黄土分布区处于欧亚黄土草原带的中北端,是东欧黄土、中亚黄土和中国黄土几大特色黄土分布区的过渡和连接地带,由于其本身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黄土的形成、古土壤的发育、气候环境的记录机制、气候代用指标的物理机理等方面与其他黄土区有着显著的不同。通过对西伯利亚三个黄土剖面,新疆西风区四个黄土剖面及季风边缘区的一个黄土剖面,以及干旱区三个湖泊钻孔样品的高分辨率磁化率、CaCO3、粒度、碳氧同位素和年代等气候代用指标研究,对不同区域不同沉积类型的各环境代用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而探讨了各区域的环境变化过程。西伯利亚和新疆西风区在气候记录机制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磁化率不是西伯利亚黄土气候变化的最好的记录信号,特别是在千年以下尺度,其机理更为复杂。而黄土粒度指标是该区域气候环境变化较为有效的指标。项目研究出初步建立了不同区域、不同沉积类型记录的环境变化过程,并分析了其控制因素。项目还利用遥感资料和气候资料研究了西风区和季风区边缘冰川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以便理解现代环境过程的相互关联性。结果表明近40年来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但各山区退缩幅度有差异,如在祁连山,东段退缩幅度大于西段。

2009-01

【中文摘要】中国黄土在东亚季风和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就,也揭示了中国黄土地层磁化率与成土古气候温湿程度(古土壤成土强度)基本成正比例关系,如今磁化率已成为一个常规指示参数广为应用,同时也有不少问题的报道。而在西伯利亚Kurtak 地区黄土地层中,这个关系却呈反比,提供了绝好的对比剖面。本研究拟对西伯利亚末次间冰期旋回黄土剖面各气候代用指标进行详细测量,以求正确认识和重建古气候环境,探讨当地对西风和冬季风的响应机制以及与中国黄土高原的关系。除此以外,通过比较中国和西伯利亚黄土-古土壤的磁学性质,还要重点检验磁化率作为黄土古气候夏季风代用指标的机理,以求找出两地磁化率与古土壤发育对应关系完全不同的原因。试图确立两者的正相关,负相关以至不相关的应用范围,并以本研究的结果来指导在第四纪研究中正确地应用磁化率代用指标——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古气候环境研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问题。

2008-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