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8

通过西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区4个柱状沉积物组成的岩芯断面,分析MIS5以来粗颗粒(>250μm)冰筏碎屑(IRD)的岩矿组成,确定西北冰洋不同时期IRD的来源和搬运模式,进而重建MIS5以来欧亚冰盖和北美冰盖的消长以及北冰洋海盆中表层洋流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MIS5.5和MIS5.1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大于MIS1期,而在MIS5.4~5.2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小于现代; MIS4期间,岩芯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欧亚冰盖或东西伯利亚海冰盖的冰川浊积物,冰盖可能扩张到了楚科奇边缘地区南部;在同一时期,在楚科奇边缘地区南部的岩芯中IRD几乎全部为铁锰结核,可能受到了欧亚冰盖或东西伯利亚海冰盖的影响,但铁锰结核与欧亚冰盖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MIS3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和强度略弱于现代;在末次冰盛期,研究区受到以劳伦冰盖为主要来源的冰川浊积物输入;在末次冰消期,研究区发生了一次来源于北美劳伦冰盖的冰融水排泄事件;在MIS1期,西北冰洋主要受到波弗特环流的控制,将来源于加拿大北极富含碎屑碳酸岩的IRD带入北冰洋海盆。

期刊论文 2021-04-12

通过西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区4个柱状沉积物组成的岩芯断面,分析MIS5以来粗颗粒(>250μm)冰筏碎屑(IRD)的岩矿组成,确定西北冰洋不同时期IRD的来源和搬运模式,进而重建MIS5以来欧亚冰盖和北美冰盖的消长以及北冰洋海盆中表层洋流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MIS5.5和MIS5.1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大于MIS1期,而在MIS5.4~5.2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小于现代; MIS4期间,岩芯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欧亚冰盖或东西伯利亚海冰盖的冰川浊积物,冰盖可能扩张到了楚科奇边缘地区南部;在同一时期,在楚科奇边缘地区南部的岩芯中IRD几乎全部为铁锰结核,可能受到了欧亚冰盖或东西伯利亚海冰盖的影响,但铁锰结核与欧亚冰盖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MIS3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和强度略弱于现代;在末次冰盛期,研究区受到以劳伦冰盖为主要来源的冰川浊积物输入;在末次冰消期,研究区发生了一次来源于北美劳伦冰盖的冰融水排泄事件;在MIS1期,西北冰洋主要受到波弗特环流的控制,将来源于加拿大北极富含碎屑碳酸岩的IRD带入北冰洋海盆。

期刊论文 2021-04-12

通过西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区4个柱状沉积物组成的岩芯断面,分析MIS5以来粗颗粒(>250μm)冰筏碎屑(IRD)的岩矿组成,确定西北冰洋不同时期IRD的来源和搬运模式,进而重建MIS5以来欧亚冰盖和北美冰盖的消长以及北冰洋海盆中表层洋流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MIS5.5和MIS5.1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大于MIS1期,而在MIS5.4~5.2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小于现代; MIS4期间,岩芯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欧亚冰盖或东西伯利亚海冰盖的冰川浊积物,冰盖可能扩张到了楚科奇边缘地区南部;在同一时期,在楚科奇边缘地区南部的岩芯中IRD几乎全部为铁锰结核,可能受到了欧亚冰盖或东西伯利亚海冰盖的影响,但铁锰结核与欧亚冰盖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MIS3期间,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和强度略弱于现代;在末次冰盛期,研究区受到以劳伦冰盖为主要来源的冰川浊积物输入;在末次冰消期,研究区发生了一次来源于北美劳伦冰盖的冰融水排泄事件;在MIS1期,西北冰洋主要受到波弗特环流的控制,将来源于加拿大北极富含碎屑碳酸岩的IRD带入北冰洋海盆。

期刊论文 2021-04-12

基于对中国第七次北极考察在西北冰洋获得的ARC7-LIC岩芯上部1 m(加拿大海盆近阿尔法脊一侧)自MIS 8期(约300 ka)以来的粘土矿物和全样Sr-Nd-Pb同位素的分析,判断北冰洋中心沉积物源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冰盖和表层洋流的演化。结果显示:在MIS8、MIS5.4、MIS5.1、MIS3期中期冰筏事件以及末次冰消期,北美劳伦冰盖生长规模较大,研究区域的沉积被北美物源主导;相对地,MIS6、MIS4期的沉积由西伯利亚物源-穿极流模式主导,反映了欧亚大陆冰盖的大规模发育。同时,研究区域在MIS7、MIS5期的间冰期/间冰阶的沉积也与MIS3、MIS1期的沉积有所区别。MIS7、MIS5期的间冰期/间冰阶表现为西伯利亚物源以及穿极流控制下的沉积,而MIS3期和全新世则表现为北美物源以及波弗特环流作用下的沉积特征,这一差异说明中-晚第四纪间冰阶段北冰洋表层洋流的位置在晚更新世前后发生了变迁。

期刊论文 2021-04-08

基于对中国第七次北极考察在西北冰洋获得的ARC7-LIC岩芯上部1 m(加拿大海盆近阿尔法脊一侧)自MIS 8期(约300 ka)以来的粘土矿物和全样Sr-Nd-Pb同位素的分析,判断北冰洋中心沉积物源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冰盖和表层洋流的演化。结果显示:在MIS8、MIS5.4、MIS5.1、MIS3期中期冰筏事件以及末次冰消期,北美劳伦冰盖生长规模较大,研究区域的沉积被北美物源主导;相对地,MIS6、MIS4期的沉积由西伯利亚物源-穿极流模式主导,反映了欧亚大陆冰盖的大规模发育。同时,研究区域在MIS7、MIS5期的间冰期/间冰阶的沉积也与MIS3、MIS1期的沉积有所区别。MIS7、MIS5期的间冰期/间冰阶表现为西伯利亚物源以及穿极流控制下的沉积,而MIS3期和全新世则表现为北美物源以及波弗特环流作用下的沉积特征,这一差异说明中-晚第四纪间冰阶段北冰洋表层洋流的位置在晚更新世前后发生了变迁。

期刊论文 2021-04-08

基于对中国第七次北极考察在西北冰洋获得的ARC7-LIC岩芯上部1 m(加拿大海盆近阿尔法脊一侧)自MIS 8期(约300 ka)以来的粘土矿物和全样Sr-Nd-Pb同位素的分析,判断北冰洋中心沉积物源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冰盖和表层洋流的演化。结果显示:在MIS8、MIS5.4、MIS5.1、MIS3期中期冰筏事件以及末次冰消期,北美劳伦冰盖生长规模较大,研究区域的沉积被北美物源主导;相对地,MIS6、MIS4期的沉积由西伯利亚物源-穿极流模式主导,反映了欧亚大陆冰盖的大规模发育。同时,研究区域在MIS7、MIS5期的间冰期/间冰阶的沉积也与MIS3、MIS1期的沉积有所区别。MIS7、MIS5期的间冰期/间冰阶表现为西伯利亚物源以及穿极流控制下的沉积,而MIS3期和全新世则表现为北美物源以及波弗特环流作用下的沉积特征,这一差异说明中-晚第四纪间冰阶段北冰洋表层洋流的位置在晚更新世前后发生了变迁。

期刊论文 2021-04-08

浮游植物是传统食物链的起点和生物地化循环的重要环节,对海洋生态系统潜在变动有较好的指示与反馈作用。北极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浮游植物群落发生改变,对西北冰洋不同时期时间序列和不同生境空间尺度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本项目拟对项目组于中国北极科考第1、4和5航次期间(共享补全第6航次)(1999~2014年)在西北冰洋(楚科奇海、波弗特海、楚科奇海台和美亚海盆等)所获得的浮游植物物种及群落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同期环境参数,阐明西北冰洋浮游植物的物种形态特征、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关键种与优势种的分布及生态适应性,解析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测度环境因子和海冰消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作用及影响,探索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冰洋浮游植物的群落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力求为有限的极地浮游植物分类研究增添新记录或新物种。

2016-01

【中文摘要】本研究将通过对白令海、楚科海以及加拿大海盆各海区CO2体系各参数(pCO2、pH、TA、DIC等)的详细调查,发展利用CO2系统参数进行水团运移示踪研究的新方法。着重深入研究不同太平洋水团进入北冰洋前后在白令海峡口的混合与变化;本研究拟通过对白令海、楚科海以及加拿大海盆各海区CO2体系影响因素的细致分析,找出其主要调控因子;验证发展此种新方法的可行性及优越性;然后通过在白令海峡两端布设合理的断面,

2005-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8条  共8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