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5

梭孢菌属Fusicolla隶属于肉座菌目Hypocreales丛赤壳科Nectriaceae,具有类似镰刀菌属Fusarium的分生孢子。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植物和动物基质上已发现该属25个物种。为了揭示梭孢菌的生态适应能力,挖掘其潜在价值,对珠穆朗玛峰冻土新物种展开研究。采集了我国西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冻土样品,从中分离获得2株梭孢菌属菌株。利用形态特征结合多基因片段(ITS、LSU、acl、rpb2和tub2)进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代表1个新物种,定名为西藏梭孢菌Fusicolla tibetensis。西藏梭孢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形成菌丝环,该特征区别于梭孢菌属其他物种,增加了梭孢菌属的生物多样性,对称性。

期刊论文 2025-01-17 DOI: 10.13341/j.jfr.2024.1789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产品(地基和遥感观测)分析了近40 a (1979—2018年)西藏自治区气候和冰川冻土的变化状况及它们对可再生能源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1979—2018年间藏北高原暖湿化,藏南暖干化。全区站点平均升温速率高达0.54℃·(10 a)-1;藏南降水略有减少而藏北降水增加;2)日照时数和风速普遍显著下降,但风速在2002年左右停止下降,2010年以后有所回升;3)在快速升温下,西藏地区冰川快速退缩,其中以藏东南地区和念青唐古拉山的退缩幅度最大,冰川最大减薄速率可达8.0 m·(10 a)-1;多年冻土所占面积约43%,但稳定性较弱,退化严重。冰川退缩和冻土退化在短期内对河流径流有所贡献。因此,过去40 a西藏太阳能和风能减少,水能因冰川冻土变化的贡献有所增加,但预测水能的未来变化比较困难。

期刊论文 2020-11-12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01010010

利用西藏29个基准(基本)观测站1990-2014年逐日0cm地温资料,采用回归统计、斯蒂芬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基本查明西藏地区近25年间逐年最大冻结深度的变化情况。西藏地区最大冻结深度空间分布,西北靠多年冻土地区以及高山地区大于东南中低山谷地区;最大冻结深度呈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的分布特征。最大冻结深度年变化率呈现出逐年变浅趋势,靠多年冻土区在个别低温年份冻结深度会明显增加。研究表明,除昌都市的最大冻结深度与年降水量呈现正相关外,其他地区最大冻结深度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基本呈负相关。年最大冻结深度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高于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大冻结深度减薄趋势反映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升高相关,最大冻结深度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与年降水量相关性显著。

期刊论文 2020-02-11

最大冻结深度是季节冻土变化的主要指标,也是季节冻土地区工程设计、建设、运营的重要参数。通过斯蒂芬(Stefan)方法计算了1990-2014年西藏地区季节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5 a西藏地区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在空间分布具有垂直分带性、纬度地带性和区域性等规律,基本上呈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最大冻结深度基本呈逐年减薄的特征。西藏地区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呈现负相关,随着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上升,最大冻结深度呈减小的趋势,且最大冻结深度对年平均气温的响应比对年降水量的响应显著。

期刊论文 2018-07-10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为4000m左右,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藏东南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藏东南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m左右。色季拉山位于西藏东南部林芝地区林芝县以东,属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龙藏布江的分水岭,为川藏公路所跨越,海拔4728米。由于色季拉山的特殊的地理、地形、气候条件,导致山顶分布广泛的季节性冻土。本文以色季拉山山顶季节性冻土为研究对象,对藏东南地区季节性冻土产生的原因,冻土的深度,冻土土壤含水率变化进行研究分析。

期刊论文 2018-02-05

西藏藏东南地区作为典型季节性冻土地区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气象条件影响,国内对藏东南地区的季节性冻土研究较少,目前很难在相关文献和资料中查找到。以此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室内试验的方法,对藏东南地区季节性冻土进行物理力学性质研究,为当地各项基础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期刊论文 2017-10-11

全球气候的反复变化特别是第四纪冰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YZGC)物种的地理分布及遗传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该地区白蚁物种的进化历史至今仍存在较多争议。我们采用mtDNA和核糖体ITS等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将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特有白蚁(Isoptera)物种三个属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 象白蚁属Nasutitermes 土白蚁Odontotermean,进行谱系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微卫星标记或STRs拟用于雅鲁藏布、印度和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的土白蚁属标本的物种分化研究。以世界广布种栖北散白蚁R. sepratus为代表的散白蚁属谱系地理学和种群遗传分析, 将为该物种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提供信息。以象白蚁属为材料研究同域物种形成,是裂变选择还是近域物种形成机制。食木蜚蠊隐尾蠊属Cryptocercus的分科位置尚未稳定,其与白蚁的亲缘关系亦悬而未决,拟通过隐尾蠊属推测西藏白蚁的进化历史,获得雅鲁藏布大峡白蚁分布相关冰期避难所理论可能线索,为该地区白蚁种类分化与进化提供有价值的证据,揭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白蚁如何应对第四季冰川。

2014-01

扎墨公路处于西藏东南边陲,是我国最后修通的一条连接县城的公路。50年来该公路屡修不通的主要原因是线路南段从4300米寒带的多热拉山口,向南下降到高710米准热带的雅鲁藏布江畔,导致一年四季冰雪、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轮翻肆虐。其中泥石流为主要灾种,不仅分布广、频率高、规模大,同时受8个山地垂直带的影响,类型齐全、性质复杂、成灾方式多变,加之在公路老线选线和确定通过工程时经验不足,不够合理,加剧了公路受毁。本项研究通过对泥石流的全线普查、典型沟勘测、重点沟现场观测等方法,探明公路沿线8个垂直带的带谱、特点及其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揭示不同垂直带的泥石流形成机理;把握不同垂直带的泥石流成灾规律;提出减轻和防御不同垂直带泥石流危害的准则,包括选线、通过工程确定和防护工程布设的准则。为扎墨公路在泥石流活动区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发展高山地区泥石流的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2014-01

西藏或其他地方平均太阳时与北京时相差较大的气象台站的冻土观测时间按照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规定,为每日北京时08时。文章试从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准确性要求的角度来探讨在此情况下发现的问题及如何完善冻土观测规定才能更好地体现冻土观测准确性的要求。

期刊论文 2012-09-05

利用西藏1961—2010年17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土壤解冻日期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a西藏季节性冻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预估了未来50a和100a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结果表明:近50a林芝最大冻土深度以1.4cm.(10a)-1的速度增大,其他站点均呈减小趋势,为-0.7~-21.3cm.(10a)-1,以那曲减幅最大.近30a来大部分站点最大冻土深度减幅更大,为-0.92~-37.2cm.(10a)-1,并随着海拔升高,最大冻土深度减幅在加大.近40a来当雄、江孜和林芝土壤解冻日期表现为推迟趋势,为2.1~5.2d.(10a)-1,其他站点呈提早趋势,平均每10a提早1.8~12.7d.在10a际尺度变化上,近40a大部分站点年最大冻土深度呈逐年代变浅趋势,土壤解冻日趋于提早.那曲、安多和泽当年最大冻土深度分别在1984、1987年和1979年发生了突变,从一个相对偏深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浅期.近40a来各站点年最大冻土深度的Hurst值均大于0.5,说明未来大部分站点年最大冻土深度仍将变薄.如果未来气候按升温率0.044℃.a-1...

期刊论文 2012-07-20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5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