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高纬度高海拔寒冷地区水工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结合新疆地区的气候条件合理设计C60强度等级配合比,并利用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和SEM扫描电镜试验分析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结果表明:试配的水工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和抗冻性能良好,动弹模量能够准确反映混凝土耐久性,SEM扫描电镜可以从微观上反映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作用下劣化过程。
为解决高纬度高海拔寒冷地区水工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结合新疆地区的气候条件合理设计C60强度等级配合比,并利用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和SEM扫描电镜试验分析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结果表明:试配的水工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和抗冻性能良好,动弹模量能够准确反映混凝土耐久性,SEM扫描电镜可以从微观上反映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作用下劣化过程。
为解决高纬度高海拔寒冷地区水工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结合新疆地区的气候条件合理设计C60强度等级配合比,并利用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和SEM扫描电镜试验分析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结果表明:试配的水工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和抗冻性能良好,动弹模量能够准确反映混凝土耐久性,SEM扫描电镜可以从微观上反映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作用下劣化过程。
排水基层可有效保持寒冷潮湿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并提高其使用耐久性。排水基层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应在20%以上,沥青用量一般在3.15%~3.55%之间。选择5种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分别进行结构性能、渗水性能、力学性能和水温稳定性等试验,根据试验结果,5种沥青混合料的15℃渗水系数为0.10~0.19 cm/s,冻融劈裂强度比为72.1%~92.3%,单轴压缩试验抗压强度为4.53~8.91 MPa,抗压回弹模量为794.79~1 236.51 MPa,小梁弯曲最大弯拉应变在3 150~4 977με,具备良好的结构强度、水稳定性和排水性能;在经历10~50次冻融循环后,沥青混合料的结构性能指标、拉伸应变及力学指标表现良好,可用于高纬度低海拔寒冷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排水。建议的适用层位为沥青路面结构的上基层或下面层。
排水基层可有效保持寒冷潮湿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并提高其使用耐久性。排水基层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应在20%以上,沥青用量一般在3.15%~3.55%之间。选择5种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分别进行结构性能、渗水性能、力学性能和水温稳定性等试验,根据试验结果,5种沥青混合料的15℃渗水系数为0.10~0.19 cm/s,冻融劈裂强度比为72.1%~92.3%,单轴压缩试验抗压强度为4.53~8.91 MPa,抗压回弹模量为794.79~1 236.51 MPa,小梁弯曲最大弯拉应变在3 150~4 977με,具备良好的结构强度、水稳定性和排水性能;在经历10~50次冻融循环后,沥青混合料的结构性能指标、拉伸应变及力学指标表现良好,可用于高纬度低海拔寒冷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排水。建议的适用层位为沥青路面结构的上基层或下面层。
排水基层可有效保持寒冷潮湿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并提高其使用耐久性。排水基层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应在20%以上,沥青用量一般在3.15%~3.55%之间。选择5种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分别进行结构性能、渗水性能、力学性能和水温稳定性等试验,根据试验结果,5种沥青混合料的15℃渗水系数为0.10~0.19 cm/s,冻融劈裂强度比为72.1%~92.3%,单轴压缩试验抗压强度为4.53~8.91 MPa,抗压回弹模量为794.79~1 236.51 MPa,小梁弯曲最大弯拉应变在3 150~4 977με,具备良好的结构强度、水稳定性和排水性能;在经历10~50次冻融循环后,沥青混合料的结构性能指标、拉伸应变及力学指标表现良好,可用于高纬度低海拔寒冷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排水。建议的适用层位为沥青路面结构的上基层或下面层。
准确掌握高纬高寒地区冻土路基地温特征规律是提高公路使用寿命的关键。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选取代表性路基试验断面,对其工后一年内的地温环境进行试验观测,发现岛状冻土路基年周期性地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冻结-恢复-融化"阶段性特点,路基各土层的升、降温拐点及地温变化范围均存在着较大差异;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路基各土层对大气温度的热敏感程度随冻土上限覆土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当冻土上限覆土厚度≤7 m时,含冰量对填土层地温环境的影响弱于覆土厚度;当冻土上限埋深超过5 m时,在退融状态下冻土上限处地温随含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冻结状态下则与之相反。
准确掌握高纬高寒地区冻土路基地温特征规律是提高公路使用寿命的关键。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选取代表性路基试验断面,对其工后一年内的地温环境进行试验观测,发现岛状冻土路基年周期性地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冻结-恢复-融化"阶段性特点,路基各土层的升、降温拐点及地温变化范围均存在着较大差异;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路基各土层对大气温度的热敏感程度随冻土上限覆土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当冻土上限覆土厚度≤7 m时,含冰量对填土层地温环境的影响弱于覆土厚度;当冻土上限埋深超过5 m时,在退融状态下冻土上限处地温随含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冻结状态下则与之相反。
准确掌握高纬高寒地区冻土路基地温特征规律是提高公路使用寿命的关键。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选取代表性路基试验断面,对其工后一年内的地温环境进行试验观测,发现岛状冻土路基年周期性地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冻结-恢复-融化"阶段性特点,路基各土层的升、降温拐点及地温变化范围均存在着较大差异;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路基各土层对大气温度的热敏感程度随冻土上限覆土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当冻土上限覆土厚度≤7 m时,含冰量对填土层地温环境的影响弱于覆土厚度;当冻土上限埋深超过5 m时,在退融状态下冻土上限处地温随含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冻结状态下则与之相反。
大、小兴安岭等高纬高寒地区,由于区域内多为退化性岛状多年冻土,其公路建设难度主要取决于冻土路基的热稳定状态,准确分析岛状冻土路基竖向热位移的发生及发展特点,是提高公路使用寿命,保证公路使用安全的前提.以小兴安岭地区前嫩公路为对象,选取代表性冻土路基试验断面,通过对工后一年内路基土体竖向位移进行试验观测,发现岛状冻土路基年周期性竖向热位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冻土上限处的冻、融状态对路基各土层的竖向变形有着较大影响,根据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冻土上限覆土厚度、含水率及地基处理方式等主要影响因素对路基竖向热位移的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