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初贵州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恰逢春运高峰,给春运、能源保供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揭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异常特征,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况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怀化双偏振雷达资料对此次天气的基本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2024年春节前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湖北东部南部及安徽西部北部出现4~6 d严重冰冻灾害,冰冻灾害主要由两轮低温雨雪天气造成,首轮低温雨雪出现在2月1—4日,降水相态具有多样性,尤其是3日雨雪最为明显,以强降雪及强冻雨为主,导致积雪和积冰快速增长。第二轮低温雨雪出现在5—6日,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以冻雨为主,湖北等长江沿线以雨夹雪和降雪为主,积冰得以维持或继续增长。(2)亚洲中高纬度位势高度距平呈西低东高分布,且南支槽活跃,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重要天气背景。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急流沿锋面爬升形成倾斜上升气流,增强了锋后的降水强度,造成第一轮强低温雨雪天气;而后南支槽减弱,但南支锋区仍维持,中低层急流和地面静止锋均维持,造成了第二轮持续低温雨雪天气。(3)受...
2024年2月初贵州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恰逢春运高峰,给春运、能源保供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揭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异常特征,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况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怀化双偏振雷达资料对此次天气的基本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2024年春节前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湖北东部南部及安徽西部北部出现4~6 d严重冰冻灾害,冰冻灾害主要由两轮低温雨雪天气造成,首轮低温雨雪出现在2月1—4日,降水相态具有多样性,尤其是3日雨雪最为明显,以强降雪及强冻雨为主,导致积雪和积冰快速增长。第二轮低温雨雪出现在5—6日,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以冻雨为主,湖北等长江沿线以雨夹雪和降雪为主,积冰得以维持或继续增长。(2)亚洲中高纬度位势高度距平呈西低东高分布,且南支槽活跃,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重要天气背景。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急流沿锋面爬升形成倾斜上升气流,增强了锋后的降水强度,造成第一轮强低温雨雪天气;而后南支槽减弱,但南支锋区仍维持,中低层急流和地面静止锋均维持,造成了第二轮持续低温雨雪天气。(3)受...
2024年2月初贵州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恰逢春运高峰,给春运、能源保供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揭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异常特征,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况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怀化双偏振雷达资料对此次天气的基本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2024年春节前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湖北东部南部及安徽西部北部出现4~6 d严重冰冻灾害,冰冻灾害主要由两轮低温雨雪天气造成,首轮低温雨雪出现在2月1—4日,降水相态具有多样性,尤其是3日雨雪最为明显,以强降雪及强冻雨为主,导致积雪和积冰快速增长。第二轮低温雨雪出现在5—6日,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以冻雨为主,湖北等长江沿线以雨夹雪和降雪为主,积冰得以维持或继续增长。(2)亚洲中高纬度位势高度距平呈西低东高分布,且南支槽活跃,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重要天气背景。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急流沿锋面爬升形成倾斜上升气流,增强了锋后的降水强度,造成第一轮强低温雨雪天气;而后南支槽减弱,但南支锋区仍维持,中低层急流和地面静止锋均维持,造成了第二轮持续低温雨雪天气。(3)受...
选取1971—2020年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在分析贵州省降雪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进行气候分区,并初步探究了降雪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贵州省降雪主要出现在冬季,其中1月降雪频数最大,占比为49.5%,2月次之,占比为27.9%;降雪日数分布在沿中部的东西向一线偏多,在北部赤水市和南部边缘地带偏少;最大积雪深度分布同样在中东部偏大,而西部偏小。(2)近50 a贵州省降雪日数、最大积雪深度以及降雪量均表现出减少趋势;降雪日数减少趋势显著,速率为-0.72 d/10 a,中北部地区尤为明显,这可能与最低气温的显著上升有关;最大积雪深度减少趋势不显著,速率仅为-0.13 cm/10 a;降雪量减少趋势较显著,速率为-1.07 mm/10 a。降雪日数在2008年左右发生了由多转少的显著突变,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最大积雪深度和降雪量虽然分别在2013年左右和2008年左右存在同样的突变特征,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REOF方法可将贵州省分为三个积雪气候...
选取1971—2020年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在分析贵州省降雪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进行气候分区,并初步探究了降雪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贵州省降雪主要出现在冬季,其中1月降雪频数最大,占比为49.5%,2月次之,占比为27.9%;降雪日数分布在沿中部的东西向一线偏多,在北部赤水市和南部边缘地带偏少;最大积雪深度分布同样在中东部偏大,而西部偏小。(2)近50 a贵州省降雪日数、最大积雪深度以及降雪量均表现出减少趋势;降雪日数减少趋势显著,速率为-0.72 d/10 a,中北部地区尤为明显,这可能与最低气温的显著上升有关;最大积雪深度减少趋势不显著,速率仅为-0.13 cm/10 a;降雪量减少趋势较显著,速率为-1.07 mm/10 a。降雪日数在2008年左右发生了由多转少的显著突变,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最大积雪深度和降雪量虽然分别在2013年左右和2008年左右存在同样的突变特征,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REOF方法可将贵州省分为三个积雪气候...
选取1971—2020年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在分析贵州省降雪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进行气候分区,并初步探究了降雪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贵州省降雪主要出现在冬季,其中1月降雪频数最大,占比为49.5%,2月次之,占比为27.9%;降雪日数分布在沿中部的东西向一线偏多,在北部赤水市和南部边缘地带偏少;最大积雪深度分布同样在中东部偏大,而西部偏小。(2)近50 a贵州省降雪日数、最大积雪深度以及降雪量均表现出减少趋势;降雪日数减少趋势显著,速率为-0.72 d/10 a,中北部地区尤为明显,这可能与最低气温的显著上升有关;最大积雪深度减少趋势不显著,速率仅为-0.13 cm/10 a;降雪量减少趋势较显著,速率为-1.07 mm/10 a。降雪日数在2008年左右发生了由多转少的显著突变,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最大积雪深度和降雪量虽然分别在2013年左右和2008年左右存在同样的突变特征,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REOF方法可将贵州省分为三个积雪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