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0

多年冻土地区中广泛分布着盐渍土,受季节性气候影响盐渍土地区的工程基础常常受到盐分侵蚀,这是此区域主要工程灾害之一。研究发现,冻结土在电场作用下,极性水分子与阳离子从阳极向阴极移动,当溶液浓度增高时,更有利于水分迁移。因此,可通过电渗的方法控制水分的聚集位置,解决冻土中因水分积聚而形成的冻害。结果表明:试验环境在-4℃下,不同含盐量试样通过粒子数量和未冻水含量影响着电流趋势——未冻水中离子浓度越大,土体导电性越强,电流峰值越大;未冻水含量增多,离子迁移通道也增多,且到达峰值时间缩短。对比通电结束后的水分迁移量,添加盐分能有效提高水分迁移量,但是0.20%、0.25%、0.30%三个浓度氯化钠盐渍土的水分迁移量区别不明显,即不同类型(低含盐度)冻土对水分迁移量的影响可以忽略。试验结果可为判别冻土地区应用电渗法适宜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1-15

作为全球碳循环系统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在土壤碳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联动机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并因此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气源主要为微生物产甲烷活动和冻土层、天然气水合物中的气体释放作用,其中,微生物气源的研究较为成熟,而冻土层和天然气水合物气源甲烷的排放研究目前尚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在影响因子方面,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依次为土壤温度、湿度和水位条件、有机质含量、地表植被条件等,这些要素可以对甲烷产生、传输和氧化吸收等多个环节产生影响。模型计算法是当前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评估预测的主要方法,包括早期的统计计算模型和近年来出现的基于土壤甲烷排放成因机理的过程模型,相关计算结果有效地支撑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研究。通过对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当前对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气源和单因子影响作用认识较为明确,不同尺度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也较为成熟。但是,对多气源作用下的冻土区土壤甲烷复合排放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尤其是在冻土层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释放方面,还缺少相关的定量计算研究。与此同时,在影响因子研究...

期刊论文 2023-07-04 DOI: 10.13745/j.esf.sf.2023.5.29

【目的】了解太行山南麓季节性冻土的气候特征。【方法】利用1960~2019年山西省太行山南麓晋城市的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最大冻土深度、气温及地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晋城市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浅层地温的相关性。【结果】近60 a来晋城市最大冻土持续时间一般为当年11月到次年3月,季节性特征明显,且最大冻土深度的平均值和极值都随纬度增加而变大。最大冻土深度年变化以-1.48 cm/10a的速度显著变小,平均气温以0.28℃/10a的速度增加,两者呈现剪刀差的态势;最大冻土深度变差系数在0.21~0.29之间,稳定性较好;最大冻土深度与气温及浅层地温均呈负相关。60 a晋城市冻土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气候趋势率分别为1.52 d/10 a和-3.14 d/10a。M-K突变检验表明,各指标均有突变发生;最大冻土深度的周期主要为7~10a;冻土持续时间为127.6 d,气候趋势率为-3.2 d/10a,呈缩短的趋势。【结论】太行山南麓最大冻土深度呈显著变浅的趋势,其与气温及浅层地温均呈负相关,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和突变特征。

期刊论文 2022-05-13 DOI: 10.13432/j.cnki.jgsau.2022.02.021

青藏铁路路基创造性采用了主动冷却路基的设计理念修建而成,目前铁路已经安全运营超过10年。青藏铁路路基修筑在多年冻土之上,路基下部冻土温度变化是衡量路基是否稳定的关键因素。基于长期(2008—2019年)地温观测资料,对昆仑山垭口南坡青藏铁路K980+000低温多年冻土区块石路基坡脚至坡脚外30m范围内的冻土上限变化、年际地温变化、季节性地温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了路基工程行为对低温多年冻土的长期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冻土地温不断升高,冻土上限逐年下移;与天然孔比较,路基坡脚处地温增温幅度反而较小,主要可能受块石路基冷却效应的影响;冷季与暖季呈现出不对称的增温趋势。冻土路基普遍增温的趋势仍然存在,出于对多年冻土的保护与保证工程稳定性的考虑,应尽量采用冷却路基的思想修建路基。同时,应加强对路基的监测,分析长期增温过程后路基稳定性变化,并对路基下部冻土的变化做出定量研究。

期刊论文 2021-11-04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活动层厚度的变化会对多年冻土区水文,生态,寒区工程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中科院气候系统模式CAS-FGOALS-g3和陆面过程模式CAS-LSM模拟分析了活动层厚度的变化趋势和相对变化.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整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1979-2014年,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的区域平均为1.08 m,变化趋势为0.33 cm yr-1,其变化趋势与2 m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对变化范围为1%-58%,平均为10.9%.在未来四种不同的气候情景(SSP-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到2100年预计活动层厚度的相对变化分别为10.3%,14.6%,30.1%和51%.

期刊论文 2021-03-08

选用和龙国家基本气象站1979—2018年最大冻土深度、冻土冻结日数、初终日期、最大积雪深度、年平均地温和年平均气温等观测数据,通过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对和龙近40年冻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8年和龙最大冻土深度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248cm/10a;随着冻土深度减少,冻结日数也逐渐缩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值为62d,冻土完全解冻日期提前明显;最大冻土深度减少与最大积雪深度的增加、年平均地温和年平均气温的升温显著相关,其中最大冻土深度与最大积雪深度、年平均地温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了信度为0.001的显著性检验;和龙近40年最大冻土深度的Hurst指数为0.8129,说明最大冻土深度序列具有较强的持续性,未来仍将继续减少。

期刊论文 2021-01-19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土将会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寒区生态和水文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并诱发区域水资源恶化与生态功能退化,其中坡面冻土水文过程是物质和能量在寒区地表各圈层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基本单元。为此,基于"驱动-过程-机制"这一研究视角,从冻土退化及其水文过程响应、冻土水文过程及其局地因素影响、冻土水文过程机制及其影响模拟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冻土退化影响下坡面水文过程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在总结了当前冻土水文过程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1)更加注重坡面冻土水文过程要素观测与方法集成研究;(2)更加注重坡面冻土水文过程变化机理与耦合机制研究;(3)更加注重坡面冻土水文过程时空演化与效应评估研究。以期提升寒区流域径流形成演化的认知能力与径流变化的预测能力,并为寒区流域水资源稳定和适应性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对策。

期刊论文 2020-04-29 DOI: 10.19797/j.cnki.1000-0852.20190399

利用1961—2018年长春市6个地面气象站的多年冻土资料,分析了长春市多年冻土平均最大深度、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冻结日数和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8年来,全市冻结日期略有推迟,解冻期明显提前;多年来最大平均冻土深度的变化呈下降趋势,各站的变化趋势与全市基本一致。

期刊论文 2019-12-11

利用图里河1985-2012年27年冻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图里河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多年平均为263cm;最大冻土深度最大值为>400cm,出现在1987年;最大冻土深度最小值为202cm,出现在1991;最大冻土深度呈逐渐减小趋势。

期刊论文 2019-09-05

利用吉林省1966-2017年4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冻土资料,分析了吉林省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冻土的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冻结日数及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2年来,全省冻结日期呈略微推迟趋势,解冻日期明显提前,冻结日数相应缩短;全省历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呈减小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冻土深度变化最为显著,各地区变化趋势与全省相同,但西部地区变化幅度最大。

期刊论文 2019-01-25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0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