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

冰崩作为冰冻圈最具灾难性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运动过程复杂、预测难度高、致灾后果严重等特点。2016年7月17日和9月21日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生了两起巨型冰崩-碎屑流事件,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利用PFC3D反演了这两次冰崩-碎屑流运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周边区域潜在冰崩隐患进行了预测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冰崩-碎屑流运动时间分别为300 s和240 s,颗粒平均速度峰值分别为32.05 m/s和34.80 m/s,第一次冰崩入湖体积约为8.47×10~6 m3;(2)前后部分的能量传递是冰崩-碎屑流产生高速远程运动的关键机制;(3)预测阿汝85号冰川(冰崩隐患)发生冰崩后形成的西北侧主堆积区面积约为1.1 km2,东北侧小堆积区面积约为0.3 km2,危险区面积共计3.28 km2;该成果对于青藏高原的冰崩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论文 2023-12-15 DOI: 10.13409/j.cnki.jdpme.20230925006

冰崩作为冰冻圈最具灾难性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运动过程复杂、预测难度高、致灾后果严重等特点。2016年7月17日和9月21日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生了两起巨型冰崩-碎屑流事件,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利用PFC3D反演了这两次冰崩-碎屑流运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周边区域潜在冰崩隐患进行了预测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冰崩-碎屑流运动时间分别为300 s和240 s,颗粒平均速度峰值分别为32.05 m/s和34.80 m/s,第一次冰崩入湖体积约为8.47×10~6 m3;(2)前后部分的能量传递是冰崩-碎屑流产生高速远程运动的关键机制;(3)预测阿汝85号冰川(冰崩隐患)发生冰崩后形成的西北侧主堆积区面积约为1.1 km2,东北侧小堆积区面积约为0.3 km2,危险区面积共计3.28 km2;该成果对于青藏高原的冰崩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论文 2023-12-15 DOI: 10.13409/j.cnki.jdpme.20230925006

为精确识别雪崩流动特性及流态信息,全面分析其运动过程。本研究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高分辨率航拍数据,以阿尔先沟雪崩易发区为例,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遥感解译精细探测雪崩活动过程,确定RAMMS模型输入参数,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雪崩事件进行模拟和重建,对比分析传统地面调查、无人机遥感解译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不同雪层释放条件下雪崩活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以倾斜摄影技术为核心的雪崩调查分析体系,将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结合无人机遥感和数值模拟相互验证,提高了灾害发育状况评估的准确性。(2)2月中旬阿尔先沟坡面积雪厚度趋近于临界厚度值,持续降雪使雪层失稳触发新雪雪崩。调查时仍处于灾害孕育阶段,雪层裂缝加剧变形,风力作用下雪檐自重逐步增大,有超过雪的抗断强度的趋势,整体稳定性较差。(3)以坡面上方积雪平台为潜在释放区的坡面型雪崩,释放量可达8.2669×10~4m3,运动时长约为128 s,并在120s内堆积区流动高度达到最大,约为3.55 m,最大流动速度为18.34 m·s-1,最大冲击力可达到32.67 kPa,形成面积336...

期刊论文 2023-11-22 DOI: 10.13866/j.azr.2023.11.03

为精确识别雪崩流动特性及流态信息,全面分析其运动过程。本研究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高分辨率航拍数据,以阿尔先沟雪崩易发区为例,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遥感解译精细探测雪崩活动过程,确定RAMMS模型输入参数,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雪崩事件进行模拟和重建,对比分析传统地面调查、无人机遥感解译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不同雪层释放条件下雪崩活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以倾斜摄影技术为核心的雪崩调查分析体系,将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结合无人机遥感和数值模拟相互验证,提高了灾害发育状况评估的准确性。(2)2月中旬阿尔先沟坡面积雪厚度趋近于临界厚度值,持续降雪使雪层失稳触发新雪雪崩。调查时仍处于灾害孕育阶段,雪层裂缝加剧变形,风力作用下雪檐自重逐步增大,有超过雪的抗断强度的趋势,整体稳定性较差。(3)以坡面上方积雪平台为潜在释放区的坡面型雪崩,释放量可达8.2669×10~4m3,运动时长约为128 s,并在120s内堆积区流动高度达到最大,约为3.55 m,最大流动速度为18.34 m·s-1,最大冲击力可达到32.67 kPa,形成面积336...

期刊论文 2023-11-22 DOI: 10.13866/j.azr.2023.11.03

研究目的:瓤打曲泥石流沟位于藏东南复杂艰险山区,规划中的西藏某铁路建设跨越瓤打曲泥石流沟,研究该泥石流暴雨洪峰及冰崩涌浪作用下泥石流运动特征及流速、峰值流量、一次总量、一次最大堆积厚度、泥石流整体及块石冲击力等参数,从而为工程设置提供依据。研究结论:(1)瓤打曲泥石流具备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基本条件;(2)当冰川退缩至大于15°的冰川陡峭区容易发生冰崩涌浪,可能形成“冰崩涌浪-冰湖溢流-洪水-泥石流”的灾害链;(3)综合研究了瓤打曲暴雨泥石流及冰崩涌浪产生的泥石流两种工况下泥石流的容重、泥石流流速、峰值流量、泥石流整体冲击力、块石冲击力、一次总量和一次最大堆积厚度等工程设置需要的参数;(4)本文研究可为藏东南峡谷区冰崩涌浪产生的泥石流运动参数的分析计算提供借鉴。

期刊论文 2022-06-21

研究目的:瓤打曲泥石流沟位于藏东南复杂艰险山区,规划中的西藏某铁路建设跨越瓤打曲泥石流沟,研究该泥石流暴雨洪峰及冰崩涌浪作用下泥石流运动特征及流速、峰值流量、一次总量、一次最大堆积厚度、泥石流整体及块石冲击力等参数,从而为工程设置提供依据。研究结论:(1)瓤打曲泥石流具备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基本条件;(2)当冰川退缩至大于15°的冰川陡峭区容易发生冰崩涌浪,可能形成“冰崩涌浪-冰湖溢流-洪水-泥石流”的灾害链;(3)综合研究了瓤打曲暴雨泥石流及冰崩涌浪产生的泥石流两种工况下泥石流的容重、泥石流流速、峰值流量、泥石流整体冲击力、块石冲击力、一次总量和一次最大堆积厚度等工程设置需要的参数;(4)本文研究可为藏东南峡谷区冰崩涌浪产生的泥石流运动参数的分析计算提供借鉴。

期刊论文 2022-06-21

冰川运动控制着冰量输送变化,为冰川变化和冰川灾害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为了探讨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ITSLIVE和GoLIVE分析了不同规模、不同地形条件、表碛/非表碛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东帕米尔高原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5.31 m·a-1,冰川运动速度与冰川规模相关,表现为大冰川比小冰川运动快;(2)冰川运动速度与平均坡度相关,表现为随平均坡度增加先增后减,坡度过大不利于冰川积累,表现为厚度(规模)小,则速度慢。(3)西南(8.69 m·a-1)、东南(11.67 m·a-1)坡向的冰川运动速度大于其它坡向的冰川运动速度,与各个坡向的冰川规模相关。(4)表碛覆盖型冰川的运动速度小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表碛对冰川运动速度起到抑制作用。(5)1989—2018年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速度表现稳定,与冰川年际变化稳定相对应。消融期冰川运动速度小于其它季节,与年内冰川厚度变化相关。

期刊论文 2020-12-29

冰川运动控制着冰量输送变化,为冰川变化和冰川灾害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为了探讨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ITSLIVE和GoLIVE分析了不同规模、不同地形条件、表碛/非表碛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东帕米尔高原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5.31 m·a-1,冰川运动速度与冰川规模相关,表现为大冰川比小冰川运动快;(2)冰川运动速度与平均坡度相关,表现为随平均坡度增加先增后减,坡度过大不利于冰川积累,表现为厚度(规模)小,则速度慢。(3)西南(8.69 m·a-1)、东南(11.67 m·a-1)坡向的冰川运动速度大于其它坡向的冰川运动速度,与各个坡向的冰川规模相关。(4)表碛覆盖型冰川的运动速度小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表碛对冰川运动速度起到抑制作用。(5)1989—2018年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速度表现稳定,与冰川年际变化稳定相对应。消融期冰川运动速度小于其它季节,与年内冰川厚度变化相关。

期刊论文 2020-12-29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8条  共8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