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

蒸散发是水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地理、气候、植被等因素影响,准确估算蒸散发一直是水循环研究中的难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气候环境恶劣,观测站点稀少,进一步增加了区域蒸散发估算的难度,迫切需要找到适合该地区实际蒸散发估算方法。本研究以青藏高原腹地典型多年冻土流域——风火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年涡度相关法观测数据,选用Advection-aridity(AA)模型、FAO-Penman-Monteith(FAO-PM)模型、Priestley and Taylor(PT)模型以及Revised Generalized Nonlinear-CR Model(CRice)模型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蒸散发进行模拟,评价4种蒸散发模型在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年尺度下,4种模型均能较好模拟该地区的蒸散发,其中,CRice模型表现最优(NSE=0.90,RMSE=0.45 mm·d-1)。对于不同冻融阶段,CRice模型模拟结果最优,CRice、PT模型均能...

期刊论文 2023-11-2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现有的地表温度数据主要包括点位观测的地表和浅表层地温数据,以及遥感反演、模式模拟和再分析等手段获取和制备的空间数据。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数据产品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表现较好,但受实测数据稀缺的限制以及对多年冻土特殊下垫面考量不足的影响,该数据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评估和修正。文中基于多年冻土区2008—2018年7个站点的逐日连续地表温度定点观测数据,对CLDAS地表温度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下垫面类型下,CLDAS地表温度的适用性情况。结果表明:CLDAS在7个站点的地表温度与实测值存在较大偏差(bias=2.09℃,MAE=3.64℃,RMSE=4.67℃,R2=0.83),主要表现为对地表温度的高估。其中,CLDAS在融化期的适用性相对较好,在冻融交替期、冻结期的适用性较差;在高寒荒漠、高寒荒漠草原地区的适用性较好,在高寒沼泽草甸地区的适用性较差。据此,在考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积雪深度、高程、坡度、坡向、土壤质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基础上,构建了多元逐步回归校...

期刊论文 2023-10-10

为研究不同冻土长期强度预报方程针对不同土性的适用性,以饱和冻结砂土、粉土、黏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球形模板压入仪对其长期强度进行测试,选用常用的3种冻土长期强度预报方程对3种土的长期强度进行预报.通过对比试验实测值和预测值,研究3种长期强度预报方程在不同土性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维亚洛夫长期强度预报方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粉土、黏土的长期强度值;对于砂土,3种长期强度预报方程预测值都有一定的偏差,建议取3种预报方程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其预测值.

期刊论文 2019-01-03 DOI: 10.16339/j.cnki.hdxbzkb.2018.11.017

地表温度综合反映了大气和地表植被、土壤等局地因素相互作用的能量交换状况,是许多冻土分布模型和寒区陆面过程模式的上边界条件,对多年冻土分布和活动层厚度估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检验ERA-Interim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适用性,综合比较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高原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3个综合观测场的观测地表温度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之间的偏差、均方差、相关系数、解释方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结果表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能较好地再现高原多年冻土区3个综合观测场地表温度的基本特征,并能较好地描述高原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但ERA-Interim再分析年平均地表温度比观测值偏低,西大滩、五道梁和唐古拉站依次偏低1.7,1.0和0.9℃;地表温度的再分析值和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和解释方差都较高,均方差也相近。ERA-Interim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对观测站点相对稀少且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高原多年冻土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地表温度的有效代用资料。

期刊论文 2015-07-17

多年冻土具有融沉冻胀等不稳定的特性,板易造成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容易出现各种病害、因此对于冻土路基进行适当的处治是非常关键的。本文主要对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处治技术及各种处治措施的适用性进行研究、为不同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施工及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11-08-30

在多年冻土地区修筑路堤时 ,可根据不同的冻土条件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案。对多年冻土地区路堤的几种保温技术及其适用条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期刊论文 2005-08-19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