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1
1

1

共检索到 2

中国北方地区保留了晚更新世以来大量的冰缘遗迹.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在寒区和干旱区分别出现冰缘地貌、正逆向沙化等问题,综合不同区域的地质遗迹,从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可进一步分析气候环境变化问题.2008年5-7月调查中,在鄂尔多斯和大同地区分别发现了新的砂楔和土楔;在大兴安岭生态定位研究站设立了8个钻孔和2套自动气象站,开启了冻土、湿地、积雪研究以及现代陆面过程对下伏冻土影响的研究;在黄岗梁地区新发现了一个冻融褶皱;调查了松嫩沙地古沙丘及古土壤活动与冻土进退的关系;发现小兴安岭地区冻土退化显著,岛状冻土散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三江平原西部农业开发强烈改变了地表覆盖,冻土温度升高显著,冻土上限下降明显,甚至厚度较薄的冻土消失.后期工作希望通过综合、集成分析以上结果,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冻土南界及环境变迁.

期刊论文 2010-02-08

【中文摘要】该项研究以岩相古地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在收集分析前人有关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区域地质、沉积地质、水地质文等方面资料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区内白垩系典型露头剖面、主要水文钻孔的沉积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采集样品进行岩石化学、常微量化学元素、碳氧锶等同位素、成岩矿物、成岩包裹体以及地下水水化学、环境同位素等测试;在前期岩相古地理工作基础上,揭示白垩系岩石化学组成、岩石易溶盐含量及其区域分布规律,分析白垩系深层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的区域分布特征;运用水-岩作用理论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分析白垩深层水-岩之间发生的化学成分交换类型和强度;进而结合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同位素等测试资料数据,从背景条件和水-岩演化的角度揭示岩相古地理对白垩系深层地下水水质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关系,促进查明白垩系深层地下水水质区域分布变化规律,为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深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09-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2条  共2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