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酵母菌要适应极地的极端环境,需以独特的适冷策略来维系生命,包括产生抗冻蛋白、不饱和脂肪酸、胞外多糖、色素和冷活性酶等。这些产物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商业价值,用于食品、农业、医药、纺织和卫生等领域。尽管关于极地酵母的研究已持续一个多世纪,但人们对其地理分布、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开发。本文综述了极地酵母菌的发现与应用研究进展,为极地酵母产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极地酵母菌要适应极地的极端环境,需以独特的适冷策略来维系生命,包括产生抗冻蛋白、不饱和脂肪酸、胞外多糖、色素和冷活性酶等。这些产物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商业价值,用于食品、农业、医药、纺织和卫生等领域。尽管关于极地酵母的研究已持续一个多世纪,但人们对其地理分布、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开发。本文综述了极地酵母菌的发现与应用研究进展,为极地酵母产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为了了解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乌源1号冰川)空气及气溶胶中可培养酵母菌的多样性、系统发育、空间分布及其与冰川生境酵母菌的关系,在乌源1号冰川西支3个海拔梯度位点收集空气气溶胶,采用4种培养基分离空气源酵母菌,根据菌落形态和显微镜镜检细胞形态初步分组,采用MSP-PCR指纹分型和r RNA基因间隔序列(ITS)确定酵母菌菌株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并分析了空气源酵母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从乌源1号冰川的表面空气共分离414株酵母菌,全部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MSP-PCR指纹分型划分为53个基因型,代表菌株ITS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隶属于9属28种,其中24种为伞菌亚门(Agariomycotina)成员,4种属于柄锈菌亚门(Pucciniomycotina),其中Holtermanniella、Vishniacozyma、Filobasidium、Dioszegia为优势酵母菌属。有6株酵母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6~18℃,为嗜冷菌,其余24株为耐冷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2~25℃。Holtermanniella festucosa与Vishnia...
为了了解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乌源1号冰川)空气及气溶胶中可培养酵母菌的多样性、系统发育、空间分布及其与冰川生境酵母菌的关系,在乌源1号冰川西支3个海拔梯度位点收集空气气溶胶,采用4种培养基分离空气源酵母菌,根据菌落形态和显微镜镜检细胞形态初步分组,采用MSP-PCR指纹分型和r RNA基因间隔序列(ITS)确定酵母菌菌株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并分析了空气源酵母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从乌源1号冰川的表面空气共分离414株酵母菌,全部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MSP-PCR指纹分型划分为53个基因型,代表菌株ITS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隶属于9属28种,其中24种为伞菌亚门(Agariomycotina)成员,4种属于柄锈菌亚门(Pucciniomycotina),其中Holtermanniella、Vishniacozyma、Filobasidium、Dioszegia为优势酵母菌属。有6株酵母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6~18℃,为嗜冷菌,其余24株为耐冷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2~25℃。Holtermanniella festucosa与Vishnia...
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分离可培养酵母菌,通过分析ITS区序列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多点接触法筛选产酶菌株,并对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乌源1号冰川)浅冰芯中一共分离得到317株酵母菌,通过ITS rRNA基因序列的NCBI比对和MSP-PCR指纹分型分析发现其中45株为原红酵母菌(Rhodotorula),分为5个种R. glutinis、R. araucariae、R. mucilaginosa、R. kratochvilovae和R. diobovata。通过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45株红酵母进行产酶差异分析,揭示红酵母菌的各个种群与胞外酶活性的关系。所有菌株至少产两种胞外酶,其中产纤维素酶菌株占98%,产果胶酶菌株占100%,产淀粉酶和脲酶的菌株各47%,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菌株分别占20%和9%,而菌株YHB-9、YHB-15、YHB-39和YHB-45可以产5种酶,所有菌株都不产几丁质酶。19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1℃左右,26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4℃左右,属于耐冷酵母菌。此外,乌源1号冰川浅冰芯中分离出的红酵母的产酶性状没有表现出物...
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分离可培养酵母菌,通过分析ITS区序列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多点接触法筛选产酶菌株,并对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乌源1号冰川)浅冰芯中一共分离得到317株酵母菌,通过ITS rRNA基因序列的NCBI比对和MSP-PCR指纹分型分析发现其中45株为原红酵母菌(Rhodotorula),分为5个种R. glutinis、R. araucariae、R. mucilaginosa、R. kratochvilovae和R. diobovata。通过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45株红酵母进行产酶差异分析,揭示红酵母菌的各个种群与胞外酶活性的关系。所有菌株至少产两种胞外酶,其中产纤维素酶菌株占98%,产果胶酶菌株占100%,产淀粉酶和脲酶的菌株各47%,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菌株分别占20%和9%,而菌株YHB-9、YHB-15、YHB-39和YHB-45可以产5种酶,所有菌株都不产几丁质酶。19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1℃左右,26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4℃左右,属于耐冷酵母菌。此外,乌源1号冰川浅冰芯中分离出的红酵母的产酶性状没有表现出物...
采用麦芽浸膏富集平板涂布天山冻土中可培养酵母菌,通过麦芽浸膏分离培养基筛选菌株。采用酵母菌常规生理生化实验、最适生长温度、最适pH对分离菌株的生理学进行研究。以NL1和NL4为PCR扩增引物,通过26S rRNA基因D1/D2区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确定酵母菌株的系统进化地位。分离筛选到4株嗜低温酵母菌,分属于隐球酵母(Cystofilobasidium infirmominiatum)、掷孢酵母(Sporobolomyces patagonicus)、棒孢酵母(Clavispora lusitaniae)和毕赤酵母(Pichia kluyv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