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

为研究土壤离子电导率在青藏高原冻土覆盖条件下反映与金矿体信息有关的可溶性离子以何方向迁移及有何异常特征。通过在冻土所覆盖的西藏邦卓玛金矿0号线剖面上进行土壤离子电导率对比实验,在已知矿体的垂直上方反映出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高且陡,而偏离矿体上方位置则反映的异常微弱。结果表明:土壤离子电导率法在冻土覆盖区条件下,矿体正上方反映的电导率平均异常强度大于矿体斜上方平均异常强度,金矿体在电化学溶解作用产生的可溶性离子,主要以垂直方式迁移到金矿体上方,形成电导率异常,并呈陡峭山峰状,应用该方法在矿区外围宁拉测区进行了找矿预测,圈定出5个有利找矿靶区,解决冻土覆盖区找矿难得问题,为今后类似地区寻找隐伏金矿指明方向。

期刊论文 2018-04-04 DOI: 10.14101/j.cnki.issn.1002-4336.2018.01.010

青藏高原冻土区找寻隐伏矿床的难度很大,选用传统的物化探技术手段并未取得找矿突破。本次研究采用土壤离子电导率和地电提取测量法在高寒区--扎家同哪金矿区开展隐伏矿找矿预测工作,在未知区圈定了3处找矿远景靶区,其中,Ⅰ类找矿靶区异常规模较大,位于测区中部,成矿条件好,应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勘探区。此外,选择研究区4号勘探线作为已知剖面,开展了方法有效性和可行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已知矿体上方有明显的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地电提取Au元素异常,进一步证实这2种方法组合在青藏高原冻土区的找矿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期刊论文 2012-08-07

运用地电化学技术在青海扎家同哪金矿区外围开展隐伏金矿预测工作,地电提取Au异常5个,Sb异常7个,As异常6个。对上述异常组合的形态、规模和套合对应关系,圈定出Ⅰ、Ⅱ、Ⅲ、Ⅳ级四类综合异常区。在此基础上进行找矿前景的分析研究,划分出A、B、C三类异常靶区,为该区未知区域找矿提供了依据。

期刊论文 2012-03-27

本文介绍了萝北县冻土区砂金矿的区域地质背景及区域水化学特点,特别是砂金与水pH值的关系,探讨了砂金分布规律、成因和演化,确定了冻土区砂金矿的物质来源于中元古变质岩,并说明高寒冻土某些特殊机制有利于金的活化、迁移和富集并能重复开采(即"再生")的原因。

期刊论文 2005-08-19

【中文摘要】以西藏马攸木金矿床为研究对象,用类比法及综合法进行综合研究,测试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各项参数,进行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热力学等方面研究,确定研究对象的分类及物化特征,探讨矿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并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金矿资源远景进行评价。其研究意义在于:①对马攸木金矿床的研究,将对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填补这一领域热泉型金矿床的研究空白;②过去认为"我国砂金矿床密集区多在高寒冻土地带,与原生金矿无空间联系",而马攸木砂金矿床与岩金矿床紧密相连,对研究砂金与岩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③西藏地热资源丰富,热泉、古泉华分布广泛,因而对研究金矿床与地热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④冈底斯-雅鲁藏布江成矿带所处特殊的地质构造位置,热泉型金矿床的找矿潜力巨大,合适的找矿模式将为西藏金矿的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为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2005-01

多年冻土砂金矿的开采 ,解冻是关键 ,而解冻周期的确定是砂金开采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普遍采用分层剥离自然解冻法解冻矿体 ,但对其解冻周期的确定研究尚不完善 ,一般采用经验法确定解冻周期 ,采用这一方法缺少科学依据 ,文中推荐采用斯蒂芬公式计算解冻周期并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应用这一公式确定解冻周期

期刊论文

从沉积学、孢粉学、年代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大、小兴安岭北部第四纪砂金矿的形成与演化,将砂金戍矿时代划分为3个主要时期:晚更新世、全新世早-中期和全新世晚期。其中晚更新世晚期成矿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晚更新世以来砂金的成矿、演变及再生与多年冻土关系密切,冻土的发生、发展、退化制约着砂金成矿时代、规模及其再生。

期刊论文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7条  共7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