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锡林郭勒盟1961—2018年近58a有完整记录的11个气象站的最大冻土深度、冬季11月—翌年3月平均气温和平均地面最低温度资料,利用描述分析、线性趋势拟合、相关性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锡林郭勒盟最大冻土深度的时间演变、空间分布及与气温、地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连浩特市最大冻土深度的均方差和变差系数最大,稳定性最差;东乌珠穆沁旗、二连浩特市最大冻土深度变浅幅度最大,气候倾向率为-16.25cm/10a和-15.48cm/10a;20世纪70年代是近58a来最大冻土深度最深的时期;全盟11个站中有5个站最大冻土深度发生突变现象,其中一个站突变点在1982年,其他4个站突变点在1989—1991年;锡林郭勒盟最大冻土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深西浅、北深南浅;锡林郭勒盟各站11月到翌年3月平均气温和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均呈上升的趋势;最大冻土深度和平均气温、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均呈负相关,部分台站相关性显著,随着气温和地温的升高冻土深度在变浅。
季节性积雪是内蒙古草原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草原不可多得的水资源和土壤水分补给源,对促进草原植物发芽、生长发育和返青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羊草和大针茅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以封育草原作对照,研究不同退化程度草原植被对自然积雪与风吹雪过程,积雪形态与物理性质,冻融过程水文与热力效应的影响,以及积雪对植被物候期变化、生长发育过程、组成与分布格局的影响效应,分析积雪物理性质、风吹雪过程、水热效应与植被因子、环境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揭示不同退化程度典型草原积雪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效应、机制及植被在积雪状态下的生态学适应机制。该研究可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草原积雪量的估算、雪水资源利用、积雪调控、植被恢复和风雪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