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不同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是开展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必要基础.而同位素技术是调查区域水资源组成及补给机制的有效方法.通过对长白山北坡冬季不同水体进行系统采样,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不同水体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水力联系,并应用端元混合模型,量化河水的补给来源.结果显示:长白山地区冬季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降水贫化重同位素,而地下水和积雪融水相对富集重同位素.河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同位素点均位于大气降水线的下方,且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较小,说明这些水体均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河水同位素的高值点响应降水同位素高值点的变化,表明河水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在观测后期,长白山西坡小黄泥河河水同位素值一直稳定在高值水平,指示了小黄泥河在观测后期可能有积雪融水的明显补给.端元混合结果显示,降水、地下水和天池水对长白山北坡碱水河的贡献率分别为70.9%、20.9%和8.2%,对二道白河的贡献率分别为45.7%、48.4%和5.9%;降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补给小黄泥河的比例分别为45.4%、33.5%和21.1%.不同流域和不同时段河水补给来源的差异与气温变化、下垫面特征和人为活动有关.研究结果可...
厘清不同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是开展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必要基础.而同位素技术是调查区域水资源组成及补给机制的有效方法.通过对长白山北坡冬季不同水体进行系统采样,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不同水体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水力联系,并应用端元混合模型,量化河水的补给来源.结果显示:长白山地区冬季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降水贫化重同位素,而地下水和积雪融水相对富集重同位素.河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同位素点均位于大气降水线的下方,且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较小,说明这些水体均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河水同位素的高值点响应降水同位素高值点的变化,表明河水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在观测后期,长白山西坡小黄泥河河水同位素值一直稳定在高值水平,指示了小黄泥河在观测后期可能有积雪融水的明显补给.端元混合结果显示,降水、地下水和天池水对长白山北坡碱水河的贡献率分别为70.9%、20.9%和8.2%,对二道白河的贡献率分别为45.7%、48.4%和5.9%;降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补给小黄泥河的比例分别为45.4%、33.5%和21.1%.不同流域和不同时段河水补给来源的差异与气温变化、下垫面特征和人为活动有关.研究结果可...
厘清不同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是开展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必要基础.而同位素技术是调查区域水资源组成及补给机制的有效方法.通过对长白山北坡冬季不同水体进行系统采样,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不同水体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水力联系,并应用端元混合模型,量化河水的补给来源.结果显示:长白山地区冬季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降水贫化重同位素,而地下水和积雪融水相对富集重同位素.河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同位素点均位于大气降水线的下方,且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较小,说明这些水体均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河水同位素的高值点响应降水同位素高值点的变化,表明河水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在观测后期,长白山西坡小黄泥河河水同位素值一直稳定在高值水平,指示了小黄泥河在观测后期可能有积雪融水的明显补给.端元混合结果显示,降水、地下水和天池水对长白山北坡碱水河的贡献率分别为70.9%、20.9%和8.2%,对二道白河的贡献率分别为45.7%、48.4%和5.9%;降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补给小黄泥河的比例分别为45.4%、33.5%和21.1%.不同流域和不同时段河水补给来源的差异与气温变化、下垫面特征和人为活动有关.研究结果可...
厘清不同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是开展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必要基础.而同位素技术是调查区域水资源组成及补给机制的有效方法.通过对长白山北坡冬季不同水体进行系统采样,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不同水体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水力联系,并应用端元混合模型,量化河水的补给来源.结果显示:长白山地区冬季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降水贫化重同位素,而地下水和积雪融水相对富集重同位素.河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同位素点均位于大气降水线的下方,且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较小,说明这些水体均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河水同位素的高值点响应降水同位素高值点的变化,表明河水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在观测后期,长白山西坡小黄泥河河水同位素值一直稳定在高值水平,指示了小黄泥河在观测后期可能有积雪融水的明显补给.端元混合结果显示,降水、地下水和天池水对长白山北坡碱水河的贡献率分别为70.9%、20.9%和8.2%,对二道白河的贡献率分别为45.7%、48.4%和5.9%;降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补给小黄泥河的比例分别为45.4%、33.5%和21.1%.不同流域和不同时段河水补给来源的差异与气温变化、下垫面特征和人为活动有关.研究结果可...
基于长白山人参核心种植区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人参种植区越冬期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气候特征,以期为人参越冬冻害防御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长白山人参种植区越冬期间平均气温为-10.3~-6.1℃,平均最高气温为-3.7~0.5℃,平均最低气温为-16.1~-11.3℃,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3.2~-27.5℃,平均降水量为49.4~276.4 mm,平均日照时数多为840~895 h。从年际变化情况看,气温和降水量呈不同程度升高或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长白山人参越冬期最大冻土深度多在66.1~130.0 cm,最大冻土深度出现时间多在2月中旬—3月中旬;土壤平均冻结时间多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化通时间多在4月上旬—5月下旬,封冻期为143~221 d。最大积雪深度多在27.2~52.0 cm,积雪覆盖时间多为110~135 d。人参越冬期最冷时段5 cm土壤极端最低地温多在-17.1~-9.7℃,5~20 cm各层地温多在-13.0~0.0℃。
基于长白山人参核心种植区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人参种植区越冬期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气候特征,以期为人参越冬冻害防御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长白山人参种植区越冬期间平均气温为-10.3~-6.1℃,平均最高气温为-3.7~0.5℃,平均最低气温为-16.1~-11.3℃,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3.2~-27.5℃,平均降水量为49.4~276.4 mm,平均日照时数多为840~895 h。从年际变化情况看,气温和降水量呈不同程度升高或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长白山人参越冬期最大冻土深度多在66.1~130.0 cm,最大冻土深度出现时间多在2月中旬—3月中旬;土壤平均冻结时间多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化通时间多在4月上旬—5月下旬,封冻期为143~221 d。最大积雪深度多在27.2~52.0 cm,积雪覆盖时间多为110~135 d。人参越冬期最冷时段5 cm土壤极端最低地温多在-17.1~-9.7℃,5~20 cm各层地温多在-13.0~0.0℃。
基于长白山人参核心种植区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人参种植区越冬期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气候特征,以期为人参越冬冻害防御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长白山人参种植区越冬期间平均气温为-10.3~-6.1℃,平均最高气温为-3.7~0.5℃,平均最低气温为-16.1~-11.3℃,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3.2~-27.5℃,平均降水量为49.4~276.4 mm,平均日照时数多为840~895 h。从年际变化情况看,气温和降水量呈不同程度升高或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长白山人参越冬期最大冻土深度多在66.1~130.0 cm,最大冻土深度出现时间多在2月中旬—3月中旬;土壤平均冻结时间多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化通时间多在4月上旬—5月下旬,封冻期为143~221 d。最大积雪深度多在27.2~52.0 cm,积雪覆盖时间多为110~135 d。人参越冬期最冷时段5 cm土壤极端最低地温多在-17.1~-9.7℃,5~20 cm各层地温多在-13.0~0.0℃。
黑碳可以降低积雪表面反照率,进而影响气候和水文.本研究基于在长白山地区逐日积雪黑碳含量和积雪粒径等性质的观测,利用SNICAR模型分析积雪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评估了当地积雪黑碳对反照率的削减作用.观测结果表明,2022年春季观测点积雪平均黑碳浓度为(655.2±509.3) ng·g-1,平均雪粒径大小为(213±70)μm,平均雪深和雪密度分别为(0.20±0.10) m和(213±41) kg·m-3,老雪的黑碳浓度、雪粒径和雪密度均明显高于新雪.基于观测数据模拟2022年春季积雪表面反照率,结果表明含黑碳积雪和纯雪的平均反照率分别是0.78±0.05和0.83±0.027,黑碳的存在导致平均反照率下降了0.057,在新雪和老雪分别下降了0.040和0.077.进一步模拟分析表明,随着黑碳浓度升高,积雪反照率下降速度放缓,但综合各因素后模拟的反照率下降值与黑碳浓度呈线性关系.雪粒径增大会放大黑碳的作用且这一效应随黑碳浓度上升而加强,观测期内太阳天顶角的日变化对积雪反照率的影响比季节性变化更为显著,雪密度与雪深增加也会放大黑碳的作用...
通过2022年2—4月在长白山地区定点逐日采集雪样,对季节性积雪中主要化学离子的浓度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与2010—2012年同一地点的样品进行对比,使用海盐示踪法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研究了不同离子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结果显示,长白山积雪中离子的浓度大小为:NO3->Ca2+>SO42->NH4+>Cl->Na+>K+>Mg2+>F-,最主要的阳离子是Ca2+,最主要的阴离子是NO3-.采样时间段内积雪持续融化,离子浓度下降速度在融化初期最快,随浓度下降逐渐放缓.与2010—2012年相比,NH4+和Na+浓度分别上升了107%和46%...
黑碳可以降低积雪表面反照率,进而影响气候和水文.本研究基于在长白山地区逐日积雪黑碳含量和积雪粒径等性质的观测,利用SNICAR模型分析积雪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评估了当地积雪黑碳对反照率的削减作用.观测结果表明,2022年春季观测点积雪平均黑碳浓度为(655.2±509.3) ng·g-1,平均雪粒径大小为(213±70)μm,平均雪深和雪密度分别为(0.20±0.10) m和(213±41) kg·m-3,老雪的黑碳浓度、雪粒径和雪密度均明显高于新雪.基于观测数据模拟2022年春季积雪表面反照率,结果表明含黑碳积雪和纯雪的平均反照率分别是0.78±0.05和0.83±0.027,黑碳的存在导致平均反照率下降了0.057,在新雪和老雪分别下降了0.040和0.077.进一步模拟分析表明,随着黑碳浓度升高,积雪反照率下降速度放缓,但综合各因素后模拟的反照率下降值与黑碳浓度呈线性关系.雪粒径增大会放大黑碳的作用且这一效应随黑碳浓度上升而加强,观测期内太阳天顶角的日变化对积雪反照率的影响比季节性变化更为显著,雪密度与雪深增加也会放大黑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