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融水深刻影响着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南极冰盖表面融水的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对环南极表面融水的动态监测方法与技术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旨在对南极冰盖表面融水遥感识别方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1)简介冰盖表面融水影响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的主要途径;(2)阐述用于南极表面融水提取任务的遥感卫星产品,包括多光谱图像和合成孔径雷达图像;(3)突出介绍目前实现南极表面融水提取的主要技术,包括阈值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4)比较上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重点展望深度学习在南极冰盖表面融水的应用前景。
表面融水深刻影响着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南极冰盖表面融水的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对环南极表面融水的动态监测方法与技术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旨在对南极冰盖表面融水遥感识别方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1)简介冰盖表面融水影响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的主要途径;(2)阐述用于南极表面融水提取任务的遥感卫星产品,包括多光谱图像和合成孔径雷达图像;(3)突出介绍目前实现南极表面融水提取的主要技术,包括阈值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4)比较上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重点展望深度学习在南极冰盖表面融水的应用前景。
表面融水深刻影响着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南极冰盖表面融水的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对环南极表面融水的动态监测方法与技术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旨在对南极冰盖表面融水遥感识别方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1)简介冰盖表面融水影响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的主要途径;(2)阐述用于南极表面融水提取任务的遥感卫星产品,包括多光谱图像和合成孔径雷达图像;(3)突出介绍目前实现南极表面融水提取的主要技术,包括阈值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4)比较上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重点展望深度学习在南极冰盖表面融水的应用前景。
热融湖塘是多年冻土退化所引起的热融灾害之一,其中准确地监测热融湖塘的分布和变化是评估这一灾害的前提。根据以往对热融湖塘的研究发现,小型热融湖塘较多,但由于热融湖塘分布在湿地、草地等不同区域,部分热融湖塘在影像上与周边环境出现同谱异物的现象,导致无法对小型热融湖塘进行准确统计。本文选取高分六号影像作为数据源,分别采用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阈值法、面向对象提取法、LBV变换法对研究区内热融湖塘进行提取。通过解译结果分析,LBV变换法提取精度最高;GF-6影像经过LBV变换之后,水体与其他地物之间的差异更加突出,对小型热融湖塘的提取有较好的适用性。
热融湖塘是多年冻土退化所引起的热融灾害之一,其中准确地监测热融湖塘的分布和变化是评估这一灾害的前提。根据以往对热融湖塘的研究发现,小型热融湖塘较多,但由于热融湖塘分布在湿地、草地等不同区域,部分热融湖塘在影像上与周边环境出现同谱异物的现象,导致无法对小型热融湖塘进行准确统计。本文选取高分六号影像作为数据源,分别采用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阈值法、面向对象提取法、LBV变换法对研究区内热融湖塘进行提取。通过解译结果分析,LBV变换法提取精度最高;GF-6影像经过LBV变换之后,水体与其他地物之间的差异更加突出,对小型热融湖塘的提取有较好的适用性。
热融湖塘是多年冻土退化所引起的热融灾害之一,其中准确地监测热融湖塘的分布和变化是评估这一灾害的前提。根据以往对热融湖塘的研究发现,小型热融湖塘较多,但由于热融湖塘分布在湿地、草地等不同区域,部分热融湖塘在影像上与周边环境出现同谱异物的现象,导致无法对小型热融湖塘进行准确统计。本文选取高分六号影像作为数据源,分别采用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阈值法、面向对象提取法、LBV变换法对研究区内热融湖塘进行提取。通过解译结果分析,LBV变换法提取精度最高;GF-6影像经过LBV变换之后,水体与其他地物之间的差异更加突出,对小型热融湖塘的提取有较好的适用性。
位于新疆天山东部的哈尔里克山冰川是典型的大陆型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研究哈尔里克山冰川现状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Landsat TM、ETM+及OLI遥感影像,DEM数据等资料,采用波段比值阈值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冰川边界信息,研究了近30a天山东段哈尔里克山冰川面积的分布、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冰川面积呈持续退缩的趋势,冰川面积缩小28.34 km2,年平均退缩速率为0.73%·a-1,其中,2010年后冰川末端退缩速度最快。(2)随着海拔的升高,研究区的冰川分布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海拔3 800~4 600 m冰川分布最多;小规模冰川(≤0.5 km2)的数量和面积都在增加,规模较大冰川(≥1 km2)的面积和数量都在减少;不同坡向的冰川也呈不同程度的退缩趋势,其中东坡冰川面积退缩速率最快,冰川分布呈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点;各个坡度的冰川也存在明显的退缩趋势,其中30°...
位于新疆天山东部的哈尔里克山冰川是典型的大陆型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研究哈尔里克山冰川现状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Landsat TM、ETM+及OLI遥感影像,DEM数据等资料,采用波段比值阈值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冰川边界信息,研究了近30a天山东段哈尔里克山冰川面积的分布、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冰川面积呈持续退缩的趋势,冰川面积缩小28.34 km2,年平均退缩速率为0.73%·a-1,其中,2010年后冰川末端退缩速度最快。(2)随着海拔的升高,研究区的冰川分布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海拔3 800~4 600 m冰川分布最多;小规模冰川(≤0.5 km2)的数量和面积都在增加,规模较大冰川(≥1 km2)的面积和数量都在减少;不同坡向的冰川也呈不同程度的退缩趋势,其中东坡冰川面积退缩速率最快,冰川分布呈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点;各个坡度的冰川也存在明显的退缩趋势,其中30°...
针对绒布冰川地区研究冰川演变、运动监测的相关研究较少的问题,聚焦于近20年,采用Landsat系列影像、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提取了2004—2022年的绒布冰川分布信息,研究近年来该流域冰川面积的分布及不同地形下冰川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04—2022年绒布冰川流域面积减少了5.76%,其中2010年后冰川面积变化剧烈,先呈大幅下降的趋势,后又迅速上升,在2018—2022年增加了10.81 km2。2)空间上,近20年绒布冰川地区的冰川分布整体破碎化程度加剧、冰川出现南移趋势;中部的冰川有一定程度的衰减,南部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3)研究区北面坡的冰川较为稳定,南面坡衰减与恢复变化明显;冰川主要分布在坡度为5°~25°的地区,坡度大于5°的冰川随着坡度的增加分布逐渐减少。
针对绒布冰川地区研究冰川演变、运动监测的相关研究较少的问题,聚焦于近20年,采用Landsat系列影像、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提取了2004—2022年的绒布冰川分布信息,研究近年来该流域冰川面积的分布及不同地形下冰川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04—2022年绒布冰川流域面积减少了5.76%,其中2010年后冰川面积变化剧烈,先呈大幅下降的趋势,后又迅速上升,在2018—2022年增加了10.81 km2。2)空间上,近20年绒布冰川地区的冰川分布整体破碎化程度加剧、冰川出现南移趋势;中部的冰川有一定程度的衰减,南部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3)研究区北面坡的冰川较为稳定,南面坡衰减与恢复变化明显;冰川主要分布在坡度为5°~25°的地区,坡度大于5°的冰川随着坡度的增加分布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