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雨水感热作用下的降雨对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参照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的环境特点和多年冻土路基结构,通过底板-大气双控温室内模型箱开展了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路基模型试验,考虑了环境潜在雨水温度导致的雨水感热能量脉冲作用,分析了多周期不同降雨工况下的路面温度与辐射、路基含水量、热通量和温度响应。结果表明:多年冻土环境中雨水温度与气温在夏季差异显著,最大温差近3℃,在春秋季差异小于1℃;受雨水感热的影响,夏季降雨引起路面温度、地表向上辐射通量和浅层土壤热通量显著降低,导致的路基降温效果从强到弱为路面、路肩、边坡、天然场地,降幅与降雨量正相关;秋季降雨对路基土体降温效果较弱,春季降雨促进路面与路肩下土体热通量和温度的降低,而易引起边坡和天然场地土体的升温;同样,多年冻土路基活动层水分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季节特征,但含水量增量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降雨对路面下土体含水量的影响深度(大于0.25 m)小于路肩(小于0.35 m)。因此,在降雨入渗深度范围内,多年冻土路基不同深度土体周期性平均降温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下土体仅在浅层0.05~0.15 m降温显...
为探究雨水感热作用下的降雨对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参照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的环境特点和多年冻土路基结构,通过底板-大气双控温室内模型箱开展了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路基模型试验,考虑了环境潜在雨水温度导致的雨水感热能量脉冲作用,分析了多周期不同降雨工况下的路面温度与辐射、路基含水量、热通量和温度响应。结果表明:多年冻土环境中雨水温度与气温在夏季差异显著,最大温差近3℃,在春秋季差异小于1℃;受雨水感热的影响,夏季降雨引起路面温度、地表向上辐射通量和浅层土壤热通量显著降低,导致的路基降温效果从强到弱为路面、路肩、边坡、天然场地,降幅与降雨量正相关;秋季降雨对路基土体降温效果较弱,春季降雨促进路面与路肩下土体热通量和温度的降低,而易引起边坡和天然场地土体的升温;同样,多年冻土路基活动层水分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季节特征,但含水量增量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降雨对路面下土体含水量的影响深度(大于0.25 m)小于路肩(小于0.35 m)。因此,在降雨入渗深度范围内,多年冻土路基不同深度土体周期性平均降温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下土体仅在浅层0.05~0.15 m降温显...
为探究雨水感热作用下的降雨对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参照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的环境特点和多年冻土路基结构,通过底板-大气双控温室内模型箱开展了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路基模型试验,考虑了环境潜在雨水温度导致的雨水感热能量脉冲作用,分析了多周期不同降雨工况下的路面温度与辐射、路基含水量、热通量和温度响应。结果表明:多年冻土环境中雨水温度与气温在夏季差异显著,最大温差近3℃,在春秋季差异小于1℃;受雨水感热的影响,夏季降雨引起路面温度、地表向上辐射通量和浅层土壤热通量显著降低,导致的路基降温效果从强到弱为路面、路肩、边坡、天然场地,降幅与降雨量正相关;秋季降雨对路基土体降温效果较弱,春季降雨促进路面与路肩下土体热通量和温度的降低,而易引起边坡和天然场地土体的升温;同样,多年冻土路基活动层水分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季节特征,但含水量增量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降雨对路面下土体含水量的影响深度(大于0.25 m)小于路肩(小于0.35 m)。因此,在降雨入渗深度范围内,多年冻土路基不同深度土体周期性平均降温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下土体仅在浅层0.05~0.15 m降温显...
为探究雨水感热作用下的降雨对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参照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的环境特点和多年冻土路基结构,通过底板-大气双控温室内模型箱开展了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路基模型试验,考虑了环境潜在雨水温度导致的雨水感热能量脉冲作用,分析了多周期不同降雨工况下的路面温度与辐射、路基含水量、热通量和温度响应。结果表明:多年冻土环境中雨水温度与气温在夏季差异显著,最大温差近3℃,在春秋季差异小于1℃;受雨水感热的影响,夏季降雨引起路面温度、地表向上辐射通量和浅层土壤热通量显著降低,导致的路基降温效果从强到弱为路面、路肩、边坡、天然场地,降幅与降雨量正相关;秋季降雨对路基土体降温效果较弱,春季降雨促进路面与路肩下土体热通量和温度的降低,而易引起边坡和天然场地土体的升温;同样,多年冻土路基活动层水分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季节特征,但含水量增量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降雨对路面下土体含水量的影响深度(大于0.25 m)小于路肩(小于0.35 m)。因此,在降雨入渗深度范围内,多年冻土路基不同深度土体周期性平均降温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下土体仅在浅层0.05~0.15 m降温显...
为探究雨水感热作用下的降雨对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参照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的环境特点和多年冻土路基结构,通过底板-大气双控温室内模型箱开展了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路基模型试验,考虑了环境潜在雨水温度导致的雨水感热能量脉冲作用,分析了多周期不同降雨工况下的路面温度与辐射、路基含水量、热通量和温度响应。结果表明:多年冻土环境中雨水温度与气温在夏季差异显著,最大温差近3℃,在春秋季差异小于1℃;受雨水感热的影响,夏季降雨引起路面温度、地表向上辐射通量和浅层土壤热通量显著降低,导致的路基降温效果从强到弱为路面、路肩、边坡、天然场地,降幅与降雨量正相关;秋季降雨对路基土体降温效果较弱,春季降雨促进路面与路肩下土体热通量和温度的降低,而易引起边坡和天然场地土体的升温;同样,多年冻土路基活动层水分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季节特征,但含水量增量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降雨对路面下土体含水量的影响深度(大于0.25 m)小于路肩(小于0.35 m)。因此,在降雨入渗深度范围内,多年冻土路基不同深度土体周期性平均降温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下土体仅在浅层0.05~0.15 m降温显...
为探究雨水感热作用下的降雨对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参照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的环境特点和多年冻土路基结构,通过底板-大气双控温室内模型箱开展了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路基模型试验,考虑了环境潜在雨水温度导致的雨水感热能量脉冲作用,分析了多周期不同降雨工况下的路面温度与辐射、路基含水量、热通量和温度响应。结果表明:多年冻土环境中雨水温度与气温在夏季差异显著,最大温差近3℃,在春秋季差异小于1℃;受雨水感热的影响,夏季降雨引起路面温度、地表向上辐射通量和浅层土壤热通量显著降低,导致的路基降温效果从强到弱为路面、路肩、边坡、天然场地,降幅与降雨量正相关;秋季降雨对路基土体降温效果较弱,春季降雨促进路面与路肩下土体热通量和温度的降低,而易引起边坡和天然场地土体的升温;同样,多年冻土路基活动层水分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季节特征,但含水量增量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降雨对路面下土体含水量的影响深度(大于0.25 m)小于路肩(小于0.35 m)。因此,在降雨入渗深度范围内,多年冻土路基不同深度土体周期性平均降温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下土体仅在浅层0.05~0.15 m降温显...
为探究雨水感热作用下的降雨对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参照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的环境特点和多年冻土路基结构,通过底板-大气双控温室内模型箱开展了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路基模型试验,考虑了环境潜在雨水温度导致的雨水感热能量脉冲作用,分析了多周期不同降雨工况下的路面温度与辐射、路基含水量、热通量和温度响应。结果表明:多年冻土环境中雨水温度与气温在夏季差异显著,最大温差近3℃,在春秋季差异小于1℃;受雨水感热的影响,夏季降雨引起路面温度、地表向上辐射通量和浅层土壤热通量显著降低,导致的路基降温效果从强到弱为路面、路肩、边坡、天然场地,降幅与降雨量正相关;秋季降雨对路基土体降温效果较弱,春季降雨促进路面与路肩下土体热通量和温度的降低,而易引起边坡和天然场地土体的升温;同样,多年冻土路基活动层水分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季节特征,但含水量增量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降雨对路面下土体含水量的影响深度(大于0.25 m)小于路肩(小于0.35 m)。因此,在降雨入渗深度范围内,多年冻土路基不同深度土体周期性平均降温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下土体仅在浅层0.05~0.15 m降温显...
为探究雨水感热作用下的降雨对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参照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的环境特点和多年冻土路基结构,通过底板-大气双控温室内模型箱开展了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路基模型试验,考虑了环境潜在雨水温度导致的雨水感热能量脉冲作用,分析了多周期不同降雨工况下的路面温度与辐射、路基含水量、热通量和温度响应。结果表明:多年冻土环境中雨水温度与气温在夏季差异显著,最大温差近3℃,在春秋季差异小于1℃;受雨水感热的影响,夏季降雨引起路面温度、地表向上辐射通量和浅层土壤热通量显著降低,导致的路基降温效果从强到弱为路面、路肩、边坡、天然场地,降幅与降雨量正相关;秋季降雨对路基土体降温效果较弱,春季降雨促进路面与路肩下土体热通量和温度的降低,而易引起边坡和天然场地土体的升温;同样,多年冻土路基活动层水分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季节特征,但含水量增量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降雨对路面下土体含水量的影响深度(大于0.25 m)小于路肩(小于0.35 m)。因此,在降雨入渗深度范围内,多年冻土路基不同深度土体周期性平均降温从大到小为路肩、边坡、天然场地,沥青路面下土体仅在浅层0.05~0.15 m降温显...
海巴洛沟位于滇西北横断山区,2019年7月28日凌晨2:40暴发泥石流灾害,为科学准确开展该区域泥石流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工作,保障海巴洛沟流域中下游香丽(香格里拉至丽江)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安全,本文根据实地、无人机航拍及遥感调查,结合室内试验和分析计算,对本次泥石流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本次泥石流平均容重为16.77 kN·m-3,属稀性泥石流,洪峰流量为528.16 m3·s-1,属特大泥石流。受地质、气候条件综合作用,海巴洛沟流域内物源包含3类:河谷区沟道侧岸滑坡体、高位冰碛物和高位寒冻风化碎屑。本次泥石流发生在27日晚至28日凌晨主体降雨过程的尾部,根据对2019年8~10月海巴洛沟流域9次降雨过程的监测,发现该区域降雨具有主体过程为6 h、降雨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的时空分布特征。激发本次泥石流的强降雨集中分布在哈巴雪山西侧海拔4200~4800 m的峰脊区,6 h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为60.43 mm。激发水源除降雨外,还包含峰脊区内冰川融水,经计算本次6 h降雨过程中冰川平均消融水当量为17.29 mm。本文研究...
海巴洛沟位于滇西北横断山区,2019年7月28日凌晨2:40暴发泥石流灾害,为科学准确开展该区域泥石流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工作,保障海巴洛沟流域中下游香丽(香格里拉至丽江)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安全,本文根据实地、无人机航拍及遥感调查,结合室内试验和分析计算,对本次泥石流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本次泥石流平均容重为16.77 kN·m-3,属稀性泥石流,洪峰流量为528.16 m3·s-1,属特大泥石流。受地质、气候条件综合作用,海巴洛沟流域内物源包含3类:河谷区沟道侧岸滑坡体、高位冰碛物和高位寒冻风化碎屑。本次泥石流发生在27日晚至28日凌晨主体降雨过程的尾部,根据对2019年8~10月海巴洛沟流域9次降雨过程的监测,发现该区域降雨具有主体过程为6 h、降雨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的时空分布特征。激发本次泥石流的强降雨集中分布在哈巴雪山西侧海拔4200~4800 m的峰脊区,6 h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为60.43 mm。激发水源除降雨外,还包含峰脊区内冰川融水,经计算本次6 h降雨过程中冰川平均消融水当量为17.29 mm。本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