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

为应对高海拔复杂地形下的公路设计挑战,以滇西北高海拔高速公路项目为例,在高海拔、山岭区、长纵坡的情况下,考虑路线设计合规性、路线设计水平提升、工程造价合理控制等项目实际需求,通过项目工可与初步设计方案关键指标对比、规范运用、沿线积雪冰冻线调查等方法,对项目连续长纵坡方案进行论证,并针对高海拔车辆动力性能衰减、连续纵坡安全阈值模糊、阴坡积雪冰冻灾害突出等核心问题,提出分级降坡设计与气候敏感性选线方法,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6-30

为应对高海拔复杂地形下的公路设计挑战,以滇西北高海拔高速公路项目为例,在高海拔、山岭区、长纵坡的情况下,考虑路线设计合规性、路线设计水平提升、工程造价合理控制等项目实际需求,通过项目工可与初步设计方案关键指标对比、规范运用、沿线积雪冰冻线调查等方法,对项目连续长纵坡方案进行论证,并针对高海拔车辆动力性能衰减、连续纵坡安全阈值模糊、阴坡积雪冰冻灾害突出等核心问题,提出分级降坡设计与气候敏感性选线方法,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6-30

为应对高海拔复杂地形下的公路设计挑战,以滇西北高海拔高速公路项目为例,在高海拔、山岭区、长纵坡的情况下,考虑路线设计合规性、路线设计水平提升、工程造价合理控制等项目实际需求,通过项目工可与初步设计方案关键指标对比、规范运用、沿线积雪冰冻线调查等方法,对项目连续长纵坡方案进行论证,并针对高海拔车辆动力性能衰减、连续纵坡安全阈值模糊、阴坡积雪冰冻灾害突出等核心问题,提出分级降坡设计与气候敏感性选线方法,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6-30

为应对高海拔复杂地形下的公路设计挑战,以滇西北高海拔高速公路项目为例,在高海拔、山岭区、长纵坡的情况下,考虑路线设计合规性、路线设计水平提升、工程造价合理控制等项目实际需求,通过项目工可与初步设计方案关键指标对比、规范运用、沿线积雪冰冻线调查等方法,对项目连续长纵坡方案进行论证,并针对高海拔车辆动力性能衰减、连续纵坡安全阈值模糊、阴坡积雪冰冻灾害突出等核心问题,提出分级降坡设计与气候敏感性选线方法,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6-30

2024年1月31日—2月5日、2月18—25日我国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别简称“0131”过程和“0218”过程),两次过程具有相态复杂、雨雪量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利用全国2 430个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交通流量和公路阻断信息,对比分析了两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公路通行的影响;同时,选取降雪量、冻雨、积雪深度、地面温度、地面结冰作为影响公路通行的气象指标,构建冰雪天气指数,探讨冰雪天气强度与公路通行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于春节前后人口流动高峰期,“0218”过程影响范围更广,造成交通流量的降低幅度总体高于“0131”过程;两次过程中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以及贵州6省公路通行受积雪或结冰影响严重,路段封闭段次多,但影响程度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山西、河南、湖北、湖南“0131”过程影响更重,陕西、贵州“0218”过程影响更重;两次过程中冰雪天气指数强度与公路阻断影响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与交通流量变化率呈反比,反映出冰雪天气指数对于冰雪天气下的公路交通影响研判具有良好指示意义。

期刊论文 2024-07-22

2024年1月31日—2月7日(过程Ⅰ)和2月19—25日(过程Ⅱ)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持续性的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利用地面观测、再分析资料、双偏振雷达、雨滴谱等分析两次过程的雨雪冰冻实况、微物理特征、环流形势和层结特征,并对比二者异同。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影响区域、持续时间和总降水量接近,但过程Ⅰ积冰更厚、积雪更深,过程Ⅱ影响范围更广、降雪量更大。过程Ⅰ降水粒子从上到下呈3层结构特征,即冰晶层-融化层-液态层,过程Ⅱ呈4层结构特征,即冰晶层-融化层-液态层-再冻结层,导致过程Ⅰ冻雨更明显、积冰更厚,过程Ⅱ冰粒更多、积雪深度较浅、积冰厚度较薄。环流形势和层结特征显示两次过程均为西伯利亚高压和南支系统的协同作用,但过程Ⅱ低层急流强度和地面西伯利亚高压更强,导致过程Ⅱ中层暖层和低层冷层的强度均强于过程Ⅰ,而冷层更强是过程Ⅱ冰粒更明显的直接原因。

期刊论文 2024-07-22

2024年1月31日—2月7日(过程Ⅰ)和2月19—25日(过程Ⅱ)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持续性的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利用地面观测、再分析资料、双偏振雷达、雨滴谱等分析两次过程的雨雪冰冻实况、微物理特征、环流形势和层结特征,并对比二者异同。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影响区域、持续时间和总降水量接近,但过程Ⅰ积冰更厚、积雪更深,过程Ⅱ影响范围更广、降雪量更大。过程Ⅰ降水粒子从上到下呈3层结构特征,即冰晶层-融化层-液态层,过程Ⅱ呈4层结构特征,即冰晶层-融化层-液态层-再冻结层,导致过程Ⅰ冻雨更明显、积冰更厚,过程Ⅱ冰粒更多、积雪深度较浅、积冰厚度较薄。环流形势和层结特征显示两次过程均为西伯利亚高压和南支系统的协同作用,但过程Ⅱ低层急流强度和地面西伯利亚高压更强,导致过程Ⅱ中层暖层和低层冷层的强度均强于过程Ⅰ,而冷层更强是过程Ⅱ冰粒更明显的直接原因。

期刊论文 2024-07-22

2024年1月31日—2月5日、2月18—25日我国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别简称“0131”过程和“0218”过程),两次过程具有相态复杂、雨雪量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利用全国2 430个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交通流量和公路阻断信息,对比分析了两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公路通行的影响;同时,选取降雪量、冻雨、积雪深度、地面温度、地面结冰作为影响公路通行的气象指标,构建冰雪天气指数,探讨冰雪天气强度与公路通行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于春节前后人口流动高峰期,“0218”过程影响范围更广,造成交通流量的降低幅度总体高于“0131”过程;两次过程中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以及贵州6省公路通行受积雪或结冰影响严重,路段封闭段次多,但影响程度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山西、河南、湖北、湖南“0131”过程影响更重,陕西、贵州“0218”过程影响更重;两次过程中冰雪天气指数强度与公路阻断影响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与交通流量变化率呈反比,反映出冰雪天气指数对于冰雪天气下的公路交通影响研判具有良好指示意义。

期刊论文 2024-07-22

2024年1月31日—2月7日(过程Ⅰ)和2月19—25日(过程Ⅱ)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持续性的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利用地面观测、再分析资料、双偏振雷达、雨滴谱等分析两次过程的雨雪冰冻实况、微物理特征、环流形势和层结特征,并对比二者异同。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影响区域、持续时间和总降水量接近,但过程Ⅰ积冰更厚、积雪更深,过程Ⅱ影响范围更广、降雪量更大。过程Ⅰ降水粒子从上到下呈3层结构特征,即冰晶层-融化层-液态层,过程Ⅱ呈4层结构特征,即冰晶层-融化层-液态层-再冻结层,导致过程Ⅰ冻雨更明显、积冰更厚,过程Ⅱ冰粒更多、积雪深度较浅、积冰厚度较薄。环流形势和层结特征显示两次过程均为西伯利亚高压和南支系统的协同作用,但过程Ⅱ低层急流强度和地面西伯利亚高压更强,导致过程Ⅱ中层暖层和低层冷层的强度均强于过程Ⅰ,而冷层更强是过程Ⅱ冰粒更明显的直接原因。

期刊论文 2024-07-22

2024年1月31日—2月5日、2月18—25日我国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别简称“0131”过程和“0218”过程),两次过程具有相态复杂、雨雪量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利用全国2 430个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交通流量和公路阻断信息,对比分析了两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公路通行的影响;同时,选取降雪量、冻雨、积雪深度、地面温度、地面结冰作为影响公路通行的气象指标,构建冰雪天气指数,探讨冰雪天气强度与公路通行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于春节前后人口流动高峰期,“0218”过程影响范围更广,造成交通流量的降低幅度总体高于“0131”过程;两次过程中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以及贵州6省公路通行受积雪或结冰影响严重,路段封闭段次多,但影响程度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山西、河南、湖北、湖南“0131”过程影响更重,陕西、贵州“0218”过程影响更重;两次过程中冰雪天气指数强度与公路阻断影响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与交通流量变化率呈反比,反映出冰雪天气指数对于冰雪天气下的公路交通影响研判具有良好指示意义。

期刊论文 2024-07-22
  • 首页
  • 1
  • 2
  • 3
  • 4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5条,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