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是冰冻圈内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高寒山区内的交通廊道、能源输送和通信干线、矿区、牧区、旅游区等安全并造成基础设施毁坏和人畜死伤,阻碍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向高寒山区扩展,暴露在雪崩危险之下的人口及基础设施日趋增多,雪崩的风险显著增强。为保障山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雪崩灾害防治管理需求不断增加。在梳理我国1960年以来主要雪崩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世界各地雪崩研究成果,总结了雪崩的影响因素和区域规律、雪崩的形成与运动机理、雪崩监测预警、雪崩风险评估和雪崩工程防治等方面的进展和亟须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科学难点。同时本文论述了气候变化对雪崩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雪崩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展望了未来雪崩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对策,推动雪崩防灾减灾研究。
雪崩是冰冻圈内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高寒山区内的交通廊道、能源输送和通信干线、矿区、牧区、旅游区等安全并造成基础设施毁坏和人畜死伤,阻碍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向高寒山区扩展,暴露在雪崩危险之下的人口及基础设施日趋增多,雪崩的风险显著增强。为保障山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雪崩灾害防治管理需求不断增加。在梳理我国1960年以来主要雪崩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世界各地雪崩研究成果,总结了雪崩的影响因素和区域规律、雪崩的形成与运动机理、雪崩监测预警、雪崩风险评估和雪崩工程防治等方面的进展和亟须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科学难点。同时本文论述了气候变化对雪崩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雪崩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展望了未来雪崩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对策,推动雪崩防灾减灾研究。
雪崩是极具灾难性的山地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然而,当前的雪崩防治能力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格局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提高防灾减灾基础需弄清区域孕灾环境和本底数据。因此,利用现场踏勘和访问方法在中国天山开展了雪崩灾害调查工作。结果证实天山山区的雪崩类型多为沟槽型、坡面型和湿雪崩,大小以小型、中型和大型雪崩为主,形态呈舌形且表面粗糙。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那拉提镇、巩乃斯镇、尼勒克县、果子沟和独库公路沿线。时间上,在1-2月频发,3-4月有所减少,5-9月极少发生,10-12月偶发小型雪崩。地形地貌、雪情和气象条件是典型的孕灾环境。其中,地形和风力作用是引发沟槽型雪崩的关键。地形和积雪量是坡面型雪崩的主导诱因。气温变化导致雪层中变质作用猛烈是诱发湿雪崩的主要因素。其次,调查发现天山雪崩灾害现状较为严峻。G218沿线仅16 km内发生雪崩124处,最大抛程234.00 m。G217阿库线50 km内雪崩多达2 102处,最大抛程692.42 m。同时,对多年降水和最大积雪深度数据的分析表明雪崩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另外,现有的雪崩灾害管理基础较为薄弱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灾...
雪崩是极具灾难性的山地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然而,当前的雪崩防治能力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格局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提高防灾减灾基础需弄清区域孕灾环境和本底数据。因此,利用现场踏勘和访问方法在中国天山开展了雪崩灾害调查工作。结果证实天山山区的雪崩类型多为沟槽型、坡面型和湿雪崩,大小以小型、中型和大型雪崩为主,形态呈舌形且表面粗糙。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那拉提镇、巩乃斯镇、尼勒克县、果子沟和独库公路沿线。时间上,在1-2月频发,3-4月有所减少,5-9月极少发生,10-12月偶发小型雪崩。地形地貌、雪情和气象条件是典型的孕灾环境。其中,地形和风力作用是引发沟槽型雪崩的关键。地形和积雪量是坡面型雪崩的主导诱因。气温变化导致雪层中变质作用猛烈是诱发湿雪崩的主要因素。其次,调查发现天山雪崩灾害现状较为严峻。G218沿线仅16 km内发生雪崩124处,最大抛程234.00 m。G217阿库线50 km内雪崩多达2 102处,最大抛程692.42 m。同时,对多年降水和最大积雪深度数据的分析表明雪崩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另外,现有的雪崩灾害管理基础较为薄弱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