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寒半干旱区青海湖流域季节性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坡向和坡位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阴、阳坡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但阳坡下降的幅度(64%)明显高于阴坡(44%)。阴坡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81.99 g/kg,大于阳坡(61.84 g/kg);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因坡向而异,其中阴坡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坡下(89.60 g/kg)>坡中(86.52 g/kg)>坡上(69.87 g/kg),而阳坡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坡上(65.71 g/kg)>坡下(61.42 g/kg)>坡中(58.39 g/kg)。此外,坡位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坡向也存在差异。阴坡坡位因子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影响显著,而阳坡坡位因子对浅层土壤有机碳影响显著。一般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坡面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土层和坡向的影响,可解释74.52%的变异性。
针对青海某矿床实际情况,对其冻土层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充水因素,包括充水水源与涌水量的计算,所得分析结果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祁连山冻土区是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在陆域冻土区唯一一处取得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发现的地区.自2008年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以来,调查研究工作逐步向广度和深度迈进,取得了由点到面的扩边勘查进展、油气等多种能源的发现以及试采试验成功等系列成果,同时基础理论认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水合物地质特征和成藏系统研究方面,各要素描述得更加全面和深入,尤其是对气源和构造条件的深入分析,进一步丰富了水合物含油气系统的内涵.在调查技术方法研究方面,通过开展试验性实验,初步形成了从点上钻探调查技术到面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综合性的技术方法体系,在勘探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水合物试采试验方面,证实了降压试采工艺、控制监测等关键技术在成岩储层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水平井试采工艺结合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将是未来提高产气量重要的科技攻关方向之一.在环境效应研究方面,发现了可以证实水合物稳态发生过变化或正处于变化之中的矿物学证据,提出了气候变暖引起水合物系统的演变模式,环境影响作用已逐步显现.由此可见,在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具有资源与环境并重的双重意义,不仅作为一种新型...
青海南部开心岭-乌丽冻土区是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有利地区,该区二叠系那益雄组的烃源岩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气体来源。为系统评价该地层烃源岩特征,对研究区钻井岩心泥岩样品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成熟度为高-过成熟,且干酪根类型以II型为主。由于所测岩样现今埋深均较浅,长期的风化、淋滤作用导致实验测定的残余有机质丰度偏低,需要进行有机质丰度恢复以重新评价。综合分析认为,该区二叠纪那益雄组烃源岩达到了好的烃源岩评价标准。此外,该烃源岩在演化过程中已经产生并排出了大量的烃,且目前处于干气大量产生的阶段,被深大断裂导通的深部烃源岩可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提供重要的气源。
青海哈拉湖地区的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其埋藏深度较浅,地震有效信号往往被干扰波淹没,如何从复杂的地震波场里有效提取出与地层、水合物有关的地震反射信号是开展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天然气水合物预测工作的前提。为此,详细分析青海哈拉湖地区地震探测原始数据,总结该地区干扰噪声的类型及特点,制定地震信号提取流程,并在叠前道集上逐步采用有针对性的噪声衰减、振幅补偿、反褶积以及叠加等处理技术,压制各类干扰信息,最大程度地保留有效反射信号,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信噪比和保真度,更好地为地震资料解释和有利储层预测服务。
基于开心岭和乌丽地区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试验井相关资料,在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对青海南部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青海南部冻土区具备较好的形成水合物的温度压力条件,冻土平均厚度达84m,连续稳定发育的冻土层可作为水合物天然的盖层;冻土层下平均地温梯度2.03℃/100m,甲烷水合物稳定带计算值为240~450m;那益雄组煤系烃源岩广泛发育、厚度大、TOC含量高且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可以作为良好的烃源岩;区内褶皱、断层、裂隙发育,相互连通后不仅可以为流体提供高效的运移通道,还能为水合物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钻探实践表明:研究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前景,天然气的来源及气体的运移-聚集是其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并形成以裂缝型天然气水合物为主的水合物矿藏。此外,青藏高原冻土层的发育深刻影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保存,其与水合物含油气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共同控制了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绝缘固体,与围岩电阻率差异大,具有电磁法勘探的物性基础。在青海木里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开展了瞬变电磁法的勘探试验研究,发现电阻率断面图上部为连续较厚高阻层,下部低阻背景之间存在不连续高阻层。根据木里天然气水合物钻井的测井资料,上部连续高阻层可以确定为冻土层,而下部不连续高阻层位于非冻土层之间,深度上与科学钻井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层位基本对应,处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因此认为瞬变电磁法探测的下部非冻土层内不连续高阻层指示了木里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层。研究结果表明:瞬变电磁法具有探测常年冻土带深部高阻的能力,可用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
祁连山木里地区自2008年首次钻获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以来,其气源问题一直成为焦点。此次重点对神华青海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项目实施的青海木里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系列钻井的岩心解析气的组成与甲烷碳及氢同位素、岩心顶空气的组成等进行了分析,结合不同钻井天然气水合物本身的气体组成和甲烷碳及氢同位素特征,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气源的成因与性质。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气源为混合成因,其中东部地区气源以微生物成因气为主,并混合少量热成因气;中西部地区气源以热成因气为主,其热解气具有原油裂解气特征,少部分具微生物改造气特征,同时还混合有部分微生物气及少量煤成气。
祁连山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较为复杂,急需对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次重点对青海木里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系列钻井揭示的地质资料及各种样品分析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气源以油型热解成因气为主,少部分在浅部混有部分微生物成因气及煤成气,这些油型热解成因气源主要由下部或更深部上三叠统或二叠系提供;当气源岩生成烃类气体后运移至浅部直接或间接由断裂连同泥岩、油页岩等封堵形成浅部气体聚集;浅部气体聚集体局部加入微生物成因气或煤成气,经过不晚于中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岛状永久冻土作用,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内与水结合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当它们处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之外便在更浅部以异常高压气层或游离(吸附)气存在。由于气源类型与供应条件、运移与聚集条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范围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在不同位置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影响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在横向平面上和纵向剖面上分布与产出的不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