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4

为研究青藏工程走廊密集构筑物群下的工程环境效应与青藏高速公路布局,通过对走廊带内冻土工程地质条件、退化趋势、次生地质灾害和工程病害的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模糊数学和空间区划等方式,建立了基于已建工程影响、冻土工程地质、冻土环境保护的三级工程容量评价体系,划分了工程建设难易程度标准,得到以下结论:工程下伏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增温率和活动层增厚率分别为0.187℃/a和15.5 cm/a,是天然状态的20倍和3.2倍;预测未来50年后,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面积退化将达到13%~22%,由此将诱发沉陷、裂缝、波浪等不同形式的工程结构灾变,和热融滑塌、热融湖塘等不同程度的次生地质灾害;在三线并行且不产生相互热干扰的情况下,拟建青藏高速公路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最小热影响安全距离,整体式路基坡脚间距分别不小于60 m和40 m,分离式路基坡脚间距分别不小于50 m和35 m,且分幅坡脚间距不小于50 m;考虑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含冰量、土质类型、坡度、热融滑塌、热融湖塘等6大类主要评价指标,提出了青藏工程走廊工程容量指数计算方法与工程建设难易程度等级标准,并基于此将青藏工程走廊划分高、中、低、差4个等...

期刊论文 2023-07-31

为研究青藏工程走廊密集构筑物群下的工程环境效应与青藏高速公路布局,通过对走廊带内冻土工程地质条件、退化趋势、次生地质灾害和工程病害的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模糊数学和空间区划等方式,建立了基于已建工程影响、冻土工程地质、冻土环境保护的三级工程容量评价体系,划分了工程建设难易程度标准,得到以下结论:工程下伏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增温率和活动层增厚率分别为0.187℃/a和15.5 cm/a,是天然状态的20倍和3.2倍;预测未来50年后,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面积退化将达到13%~22%,由此将诱发沉陷、裂缝、波浪等不同形式的工程结构灾变,和热融滑塌、热融湖塘等不同程度的次生地质灾害;在三线并行且不产生相互热干扰的情况下,拟建青藏高速公路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最小热影响安全距离,整体式路基坡脚间距分别不小于60 m和40 m,分离式路基坡脚间距分别不小于50 m和35 m,且分幅坡脚间距不小于50 m;考虑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含冰量、土质类型、坡度、热融滑塌、热融湖塘等6大类主要评价指标,提出了青藏工程走廊工程容量指数计算方法与工程建设难易程度等级标准,并基于此将青藏工程走廊划分高、中、低、差4个等...

期刊论文 2023-07-31

为研究青藏工程走廊密集构筑物群下的工程环境效应与青藏高速公路布局,通过对走廊带内冻土工程地质条件、退化趋势、次生地质灾害和工程病害的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模糊数学和空间区划等方式,建立了基于已建工程影响、冻土工程地质、冻土环境保护的三级工程容量评价体系,划分了工程建设难易程度标准,得到以下结论:工程下伏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增温率和活动层增厚率分别为0.187℃/a和15.5 cm/a,是天然状态的20倍和3.2倍;预测未来50年后,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面积退化将达到13%~22%,由此将诱发沉陷、裂缝、波浪等不同形式的工程结构灾变,和热融滑塌、热融湖塘等不同程度的次生地质灾害;在三线并行且不产生相互热干扰的情况下,拟建青藏高速公路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最小热影响安全距离,整体式路基坡脚间距分别不小于60 m和40 m,分离式路基坡脚间距分别不小于50 m和35 m,且分幅坡脚间距不小于50 m;考虑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含冰量、土质类型、坡度、热融滑塌、热融湖塘等6大类主要评价指标,提出了青藏工程走廊工程容量指数计算方法与工程建设难易程度等级标准,并基于此将青藏工程走廊划分高、中、低、差4个等...

期刊论文 2023-07-31

为探究青藏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分布情况,结合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沿线300个钻孔点的活动层厚度监测数据,基于年平均地表温度、平均植被指数、等效纬度、纬度、高程和含冰量等参数建立了活动层厚度的经验公式、随机森林和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与各预测因子间具有极强的非线性关系;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精确度,拟合优度R2达到0.84。运用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高精度遥感数据绘制活动层厚度分布图,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内活动层厚度主要为2~4m,总面积为5 468.3km2,面积占比为47.27%,主要分布于楚玛尔平原至北麓河盆地和唐古拉山区南部至头二九山区;活动层厚度大于4m次之,总面积为3 382.3km2,面积占比为29.24%,整体分布偏向南部地区,主要分布于布曲河谷地至头二九山区。并对研究区活动层厚度与含冰量、地温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随含冰量增加而减小、随地温升高而增加。

期刊论文 2021-12-16

为探究青藏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分布情况,结合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沿线300个钻孔点的活动层厚度监测数据,基于年平均地表温度、平均植被指数、等效纬度、纬度、高程和含冰量等参数建立了活动层厚度的经验公式、随机森林和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与各预测因子间具有极强的非线性关系;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精确度,拟合优度R2达到0.84。运用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高精度遥感数据绘制活动层厚度分布图,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内活动层厚度主要为2~4m,总面积为5 468.3km2,面积占比为47.27%,主要分布于楚玛尔平原至北麓河盆地和唐古拉山区南部至头二九山区;活动层厚度大于4m次之,总面积为3 382.3km2,面积占比为29.24%,整体分布偏向南部地区,主要分布于布曲河谷地至头二九山区。并对研究区活动层厚度与含冰量、地温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随含冰量增加而减小、随地温升高而增加。

期刊论文 2021-12-16

为探究青藏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分布情况,结合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沿线300个钻孔点的活动层厚度监测数据,基于年平均地表温度、平均植被指数、等效纬度、纬度、高程和含冰量等参数建立了活动层厚度的经验公式、随机森林和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与各预测因子间具有极强的非线性关系;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精确度,拟合优度R2达到0.84。运用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高精度遥感数据绘制活动层厚度分布图,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内活动层厚度主要为2~4m,总面积为5 468.3km2,面积占比为47.27%,主要分布于楚玛尔平原至北麓河盆地和唐古拉山区南部至头二九山区;活动层厚度大于4m次之,总面积为3 382.3km2,面积占比为29.24%,整体分布偏向南部地区,主要分布于布曲河谷地至头二九山区。并对研究区活动层厚度与含冰量、地温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随含冰量增加而减小、随地温升高而增加。

期刊论文 2021-12-16

热扩散系数是多年冻土对外界热扰动敏感程度的重要影响参数之一,也是寒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关键基础数据。基于瞬态平面热源法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和质量加权法计算获取的比热容理论值,计算获得青藏工程走廊西大滩—唐古拉山沿线典型类别土样热扩散系数,分析对比了走廊带内冻融土热扩散系数的分布特征和参数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经验拟合公式法和RBF神经网络方法的冻融土热扩散系数预测模型,并比较了不同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青藏工程走廊带内土的热扩散系数与粒径整体呈正相关性,融土热扩散系数按黏性土、粉土、全风化岩类、砂土及碎石土依次增大,冻土热扩散系数按黏性土、全风化岩类、粉土、碎石土及砂土依次增大;热扩散系数与容重及天然含水率相关性随土类及冻融状态差异明显,冻、融土热扩散系数呈显著正线性关系;以融土热扩散系数为拟合参数的冻土热扩散系数三元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二元经验公式;RBF神经网络模型在冻、融土热扩散系数预测中均具有最优的预测精度,为最佳预测模型。

期刊论文 2021-11-05

热扩散系数是多年冻土对外界热扰动敏感程度的重要影响参数之一,也是寒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关键基础数据。基于瞬态平面热源法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和质量加权法计算获取的比热容理论值,计算获得青藏工程走廊西大滩—唐古拉山沿线典型类别土样热扩散系数,分析对比了走廊带内冻融土热扩散系数的分布特征和参数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经验拟合公式法和RBF神经网络方法的冻融土热扩散系数预测模型,并比较了不同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青藏工程走廊带内土的热扩散系数与粒径整体呈正相关性,融土热扩散系数按黏性土、粉土、全风化岩类、砂土及碎石土依次增大,冻土热扩散系数按黏性土、全风化岩类、粉土、碎石土及砂土依次增大;热扩散系数与容重及天然含水率相关性随土类及冻融状态差异明显,冻、融土热扩散系数呈显著正线性关系;以融土热扩散系数为拟合参数的冻土热扩散系数三元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二元经验公式;RBF神经网络模型在冻、融土热扩散系数预测中均具有最优的预测精度,为最佳预测模型。

期刊论文 2021-11-05

热扩散系数是多年冻土对外界热扰动敏感程度的重要影响参数之一,也是寒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关键基础数据。基于瞬态平面热源法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和质量加权法计算获取的比热容理论值,计算获得青藏工程走廊西大滩—唐古拉山沿线典型类别土样热扩散系数,分析对比了走廊带内冻融土热扩散系数的分布特征和参数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经验拟合公式法和RBF神经网络方法的冻融土热扩散系数预测模型,并比较了不同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青藏工程走廊带内土的热扩散系数与粒径整体呈正相关性,融土热扩散系数按黏性土、粉土、全风化岩类、砂土及碎石土依次增大,冻土热扩散系数按黏性土、全风化岩类、粉土、碎石土及砂土依次增大;热扩散系数与容重及天然含水率相关性随土类及冻融状态差异明显,冻、融土热扩散系数呈显著正线性关系;以融土热扩散系数为拟合参数的冻土热扩散系数三元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二元经验公式;RBF神经网络模型在冻、融土热扩散系数预测中均具有最优的预测精度,为最佳预测模型。

期刊论文 2021-11-05

为探究青藏工程走廊带楚玛尔河地区冻融土导热系数的基本规律,采用瞬态平面热源法测试了148个冻土试样和88个融土试样导热系数。对楚玛尔河地区黏性土和砂土导热系数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黏性土、砂土导热系数与干密度和含水率之间进行二元回归方程拟合,并分别建立黏性土、砂土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楚玛尔河黏性土导热系数分布较为集中,砂土导热系数离散度高,分布范围较广;二元回归方程对黏性土、砂土导热系数平均拟合优度较低;与二元回归方程相比,以干密度和含水率作为输入因子所建立的楚玛尔河黏性土、砂土导热系数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精确度。研究成果可有效预测青藏工程走廊带土体导热系数,对冻土温度场计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论文 2021-06-30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54条,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