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电场的变化与台址环境的水文、气象及地质背景等相关,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季节冻土区,11个地电场台站处于较高的海拔,据台址下覆场地属性分为A类(黄土型)和B类(高原草场型)台站。通过对青藏高原季节冻土区域的地电场和大地电流场的计算和分析,联系区域构造活动和地质环境得出以下认识:青藏高原东北部季节冻土区地电场变化对水热环境响应明显,冬、夏两季测值可能发生跃变;长周期的地电场变化曲线可能与台址附近气温变化相关;台站大地电流矢量在冻土部分冻融交替过程中发生方向和幅度值的改变。A类和B类台址显示出不同的季节变化规律,地电场曲线上升和下降的时间节点各异,这种现象可应用于监测该区域冻土冻融情况和冻土的时空演变。
青藏高原东北部最近15万年中至少存在4次多年冻土强烈扩展时期。第一次发生在140kaBP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各地广泛发育冰楔;第二次发生在末次冰期早期(80~53kaBP),若尔盖盆地发育融冻扰曲;第三次发生在27~23kaBP,高原东北缘出现冰楔;第四次发生在21~10kaBP,巴颜喀拉山以南地区和若尔盖盆地发育冰楔,黄河源、共和及青海湖周围出现原生砂楔。不考虑构造上升,上述冻土扩展时期多年冻土带下界高度较现代低1700~18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