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目的 对高原冰川融水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耐多粘菌素类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性分析,为进一步了解耐多粘菌素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特征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基于16S r 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高原冰川融水分离株20-5-1进行鉴定;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该分离株对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其携带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高原冰川融水分离株20-5-1为肺炎克雷伯菌,并将其命名为KP 20-5-1,该菌对多粘菌素、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具有耐药性。该菌株基因组全长为5 446 940 bp,CG平均含量为56.03%,编码基因总长度4 756 374 bp,预测到的编码基因为5 162个,其中含109个毒力基因和39个抗生素耐药基因。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KP 20-5-1属于多重耐药菌,其基因组中携带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具有一定致病潜力,可能对冰川下游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造成影响。

期刊论文 2024-05-30

目的 对高原冰川融水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耐多粘菌素类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性分析,为进一步了解耐多粘菌素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特征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基于16S r 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高原冰川融水分离株20-5-1进行鉴定;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该分离株对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其携带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高原冰川融水分离株20-5-1为肺炎克雷伯菌,并将其命名为KP 20-5-1,该菌对多粘菌素、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具有耐药性。该菌株基因组全长为5 446 940 bp,CG平均含量为56.03%,编码基因总长度4 756 374 bp,预测到的编码基因为5 162个,其中含109个毒力基因和39个抗生素耐药基因。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KP 20-5-1属于多重耐药菌,其基因组中携带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具有一定致病潜力,可能对冰川下游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造成影响。

期刊论文 2024-05-30

目的 对高原冰川融水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耐多粘菌素类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性分析,为进一步了解耐多粘菌素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特征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基于16S r 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高原冰川融水分离株20-5-1进行鉴定;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该分离株对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其携带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高原冰川融水分离株20-5-1为肺炎克雷伯菌,并将其命名为KP 20-5-1,该菌对多粘菌素、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具有耐药性。该菌株基因组全长为5 446 940 bp,CG平均含量为56.03%,编码基因总长度4 756 374 bp,预测到的编码基因为5 162个,其中含109个毒力基因和39个抗生素耐药基因。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KP 20-5-1属于多重耐药菌,其基因组中携带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具有一定致病潜力,可能对冰川下游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造成影响。

期刊论文 2024-05-30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是开展青藏高原冰川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随着国产立体测图卫星的快速发展,自主可控地获取青藏高原冰川区高精度DEM成为可能。该研究综合采用资源三号、高分七号卫星的立体影像和激光测高数据,分别生成冰川区域5 m和2 m格网的DEM,并选择岗钦及普若岗日等两处冰川为实验区,将国产卫星DEM与国外的AW3D、SRTM、TanDEM、HMA DEM等多种开源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ICESat-2星载激光测高数据开展DEM绝对高程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与中等空间分辨率的开源DEM相比,基于国产立体测图卫星影像生产的DEM高程精度更优,且格网更精细、更能详细描述冰川末端纹理特征;与高空间分辨率数据集HMA DEM对比高程精度,资源三号DEM略差、高分七号DEM更优,且在覆盖完整性方面国产卫星DEM均优于HMA DEM。综上所述,基于国产立体测图卫星可以实现冰川区高精度DEM的获取,能够为青藏高原冰川研究提供自主可控、精度可靠的地形参考数据。

期刊论文 2023-11-01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是开展青藏高原冰川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随着国产立体测图卫星的快速发展,自主可控地获取青藏高原冰川区高精度DEM成为可能。该研究综合采用资源三号、高分七号卫星的立体影像和激光测高数据,分别生成冰川区域5 m和2 m格网的DEM,并选择岗钦及普若岗日等两处冰川为实验区,将国产卫星DEM与国外的AW3D、SRTM、TanDEM、HMA DEM等多种开源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ICESat-2星载激光测高数据开展DEM绝对高程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与中等空间分辨率的开源DEM相比,基于国产立体测图卫星影像生产的DEM高程精度更优,且格网更精细、更能详细描述冰川末端纹理特征;与高空间分辨率数据集HMA DEM对比高程精度,资源三号DEM略差、高分七号DEM更优,且在覆盖完整性方面国产卫星DEM均优于HMA DEM。综上所述,基于国产立体测图卫星可以实现冰川区高精度DEM的获取,能够为青藏高原冰川研究提供自主可控、精度可靠的地形参考数据。

期刊论文 2023-11-01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是开展青藏高原冰川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随着国产立体测图卫星的快速发展,自主可控地获取青藏高原冰川区高精度DEM成为可能。该研究综合采用资源三号、高分七号卫星的立体影像和激光测高数据,分别生成冰川区域5 m和2 m格网的DEM,并选择岗钦及普若岗日等两处冰川为实验区,将国产卫星DEM与国外的AW3D、SRTM、TanDEM、HMA DEM等多种开源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ICESat-2星载激光测高数据开展DEM绝对高程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与中等空间分辨率的开源DEM相比,基于国产立体测图卫星影像生产的DEM高程精度更优,且格网更精细、更能详细描述冰川末端纹理特征;与高空间分辨率数据集HMA DEM对比高程精度,资源三号DEM略差、高分七号DEM更优,且在覆盖完整性方面国产卫星DEM均优于HMA DEM。综上所述,基于国产立体测图卫星可以实现冰川区高精度DEM的获取,能够为青藏高原冰川研究提供自主可控、精度可靠的地形参考数据。

期刊论文 2023-11-01

高原冰川表面温度是高原冰川活动的一个重要物理特征,对其进行反演研究能进一步反映高原冰川地区的气候变化。本研究以中国长期监测的老虎沟12号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2019年Landsat 8多光谱和热红外波段数据,结合Jiménez-Mu?oz (JM)模型算法反演冰川表面温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Jiménez-Mu?oz (JM)模型算法结合Landsat 8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演冰川表面温度;(2) 2013—2017年夏季,由于太阳直射时间和角度不同,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冰川表面平均温度略微升高,2019年秋季,温度相较于2013—2017年夏季有所降低,表明温度随季节变化;(3)同年间低海拔冰川表面温度高于高海拔冰川表面温度,表明温度与高程负相关;(4) 0°~180°坡向冰川表面温度高于180°~360°坡向冰川表面温度,表明温度与太阳辐射有关,且不同区域温差较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使用遥感数据探究高原冰川表面温度提供了参考。

期刊论文 2021-10-22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1.03.004

高原冰川表面温度是高原冰川活动的一个重要物理特征,对其进行反演研究能进一步反映高原冰川地区的气候变化。本研究以中国长期监测的老虎沟12号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2019年Landsat 8多光谱和热红外波段数据,结合Jiménez-Mu?oz (JM)模型算法反演冰川表面温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Jiménez-Mu?oz (JM)模型算法结合Landsat 8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演冰川表面温度;(2) 2013—2017年夏季,由于太阳直射时间和角度不同,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冰川表面平均温度略微升高,2019年秋季,温度相较于2013—2017年夏季有所降低,表明温度随季节变化;(3)同年间低海拔冰川表面温度高于高海拔冰川表面温度,表明温度与高程负相关;(4) 0°~180°坡向冰川表面温度高于180°~360°坡向冰川表面温度,表明温度与太阳辐射有关,且不同区域温差较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使用遥感数据探究高原冰川表面温度提供了参考。

期刊论文 2021-10-22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1.03.004

高原冰川表面温度是高原冰川活动的一个重要物理特征,对其进行反演研究能进一步反映高原冰川地区的气候变化。本研究以中国长期监测的老虎沟12号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2019年Landsat 8多光谱和热红外波段数据,结合Jiménez-Mu?oz (JM)模型算法反演冰川表面温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Jiménez-Mu?oz (JM)模型算法结合Landsat 8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演冰川表面温度;(2) 2013—2017年夏季,由于太阳直射时间和角度不同,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冰川表面平均温度略微升高,2019年秋季,温度相较于2013—2017年夏季有所降低,表明温度随季节变化;(3)同年间低海拔冰川表面温度高于高海拔冰川表面温度,表明温度与高程负相关;(4) 0°~180°坡向冰川表面温度高于180°~360°坡向冰川表面温度,表明温度与太阳辐射有关,且不同区域温差较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使用遥感数据探究高原冰川表面温度提供了参考。

期刊论文 2021-10-22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1.03.004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9条  共9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