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冻土不断退化,进而影响冻土区的植被生长状况的问题,该文基于2001—2020年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并利用像元二分法反演其对应的植被覆盖度(FVC),最后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FVC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青藏高原冻土区FVC均值呈上升趋势,增速依次为片状多年冻土区(0.001 7/a)>季节冻土区(0.001 0/a)>多年冻土区(0.000 8/a)>岛状多年冻土区(0.000 5/a),空间上总体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点。空间变化趋势上,青藏高原冻土区FVC整体以稳定为主,但呈改善趋势,显著增加面积占比大于显著减少面积之比,显著增加面积占比分别为片状多年冻土区(30.26%)>多年冻土区(24.04%)>季节冻土区(19.94%)>岛状多年冻土区(8.24%)。青藏高原冻土区FVC受气温和降水两种气象因子的影响,但是与降水的相关性更强。随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冻土区FVC与气温的相关性从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因此从长期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退化不利于植...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冻土不断退化,进而影响冻土区的植被生长状况的问题,该文基于2001—2020年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并利用像元二分法反演其对应的植被覆盖度(FVC),最后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FVC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青藏高原冻土区FVC均值呈上升趋势,增速依次为片状多年冻土区(0.001 7/a)>季节冻土区(0.001 0/a)>多年冻土区(0.000 8/a)>岛状多年冻土区(0.000 5/a),空间上总体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点。空间变化趋势上,青藏高原冻土区FVC整体以稳定为主,但呈改善趋势,显著增加面积占比大于显著减少面积之比,显著增加面积占比分别为片状多年冻土区(30.26%)>多年冻土区(24.04%)>季节冻土区(19.94%)>岛状多年冻土区(8.24%)。青藏高原冻土区FVC受气温和降水两种气象因子的影响,但是与降水的相关性更强。随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冻土区FVC与气温的相关性从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因此从长期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退化不利于植...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冻土不断退化,进而影响冻土区的植被生长状况的问题,该文基于2001—2020年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并利用像元二分法反演其对应的植被覆盖度(FVC),最后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FVC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青藏高原冻土区FVC均值呈上升趋势,增速依次为片状多年冻土区(0.001 7/a)>季节冻土区(0.001 0/a)>多年冻土区(0.000 8/a)>岛状多年冻土区(0.000 5/a),空间上总体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点。空间变化趋势上,青藏高原冻土区FVC整体以稳定为主,但呈改善趋势,显著增加面积占比大于显著减少面积之比,显著增加面积占比分别为片状多年冻土区(30.26%)>多年冻土区(24.04%)>季节冻土区(19.94%)>岛状多年冻土区(8.24%)。青藏高原冻土区FVC受气温和降水两种气象因子的影响,但是与降水的相关性更强。随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冻土区FVC与气温的相关性从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因此从长期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退化不利于植...
高原冻土区地质条件复杂,冻土地基的差异性冻胀和融沉变形威胁着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和服役性能。为满足工程基础的工后沉降与沉降差要求,同时减少对下部冻土的扰动,以多年冻融区过渡段某富水场地为例,开展地基处理现场试验,对比块石抛填和块石抛填+换填两种地基处理施工方案。结果表明,针对包括淤泥质泥岩、粉砂质土、中粗砂、冻融区过渡带四种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块石抛填方案均出现翻浆、冒泥等现象,无法碾压达成地基处理要求,而采用块石抛填+换填处理方案,经8~10遍碾压后,压实度均能达到要求。
高原冻土区地质条件复杂,冻土地基的差异性冻胀和融沉变形威胁着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和服役性能。为满足工程基础的工后沉降与沉降差要求,同时减少对下部冻土的扰动,以多年冻融区过渡段某富水场地为例,开展地基处理现场试验,对比块石抛填和块石抛填+换填两种地基处理施工方案。结果表明,针对包括淤泥质泥岩、粉砂质土、中粗砂、冻融区过渡带四种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块石抛填方案均出现翻浆、冒泥等现象,无法碾压达成地基处理要求,而采用块石抛填+换填处理方案,经8~10遍碾压后,压实度均能达到要求。
高原冻土区地质条件复杂,冻土地基的差异性冻胀和融沉变形威胁着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和服役性能。为满足工程基础的工后沉降与沉降差要求,同时减少对下部冻土的扰动,以多年冻融区过渡段某富水场地为例,开展地基处理现场试验,对比块石抛填和块石抛填+换填两种地基处理施工方案。结果表明,针对包括淤泥质泥岩、粉砂质土、中粗砂、冻融区过渡带四种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块石抛填方案均出现翻浆、冒泥等现象,无法碾压达成地基处理要求,而采用块石抛填+换填处理方案,经8~10遍碾压后,压实度均能达到要求。
高原冻土区管道建设面临着地质复杂、高寒缺氧、土体冻融、社会依托差等不利因素,因此,为高原冻土区管道的建设及运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一直是难题。以高原冻土区某管道为例,明确高原冻土区管道智能化建设中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全生命周期数据中心、运营维护信息化平台、设计数据信息平台、采办数据信息平台及施工数据信息平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模式,从而确立高原冻土区智能管道的建设目标。未来高原冻土区智能管道建设要建立数据体系与标准规范,实现场站集成橇装与地上化,引入新兴信息技术提升智能管道建设,同时还应注重自然环境监测。高原冻土区管道智能化建设模式及成果将为同类工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高原冻土区管道建设面临着地质复杂、高寒缺氧、土体冻融、社会依托差等不利因素,因此,为高原冻土区管道的建设及运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一直是难题。以高原冻土区某管道为例,明确高原冻土区管道智能化建设中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全生命周期数据中心、运营维护信息化平台、设计数据信息平台、采办数据信息平台及施工数据信息平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模式,从而确立高原冻土区智能管道的建设目标。未来高原冻土区智能管道建设要建立数据体系与标准规范,实现场站集成橇装与地上化,引入新兴信息技术提升智能管道建设,同时还应注重自然环境监测。高原冻土区管道智能化建设模式及成果将为同类工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高原冻土区管道建设面临着地质复杂、高寒缺氧、土体冻融、社会依托差等不利因素,因此,为高原冻土区管道的建设及运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一直是难题。以高原冻土区某管道为例,明确高原冻土区管道智能化建设中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全生命周期数据中心、运营维护信息化平台、设计数据信息平台、采办数据信息平台及施工数据信息平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模式,从而确立高原冻土区智能管道的建设目标。未来高原冻土区智能管道建设要建立数据体系与标准规范,实现场站集成橇装与地上化,引入新兴信息技术提升智能管道建设,同时还应注重自然环境监测。高原冻土区管道智能化建设模式及成果将为同类工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文章结合高原冻土区域的特点,阐述了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意义,指出高原冻土区域的施工现状以及高原环境对现场施工造成的影响,并针对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对策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