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

中国高海拔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广泛,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向边远地区推进,公路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多年冻土地质病害。文中分析新疆和田地区南部藏北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水文地质特点、多年冻土分布特点,以G216线民丰段为例,阐述高海拔地区公路工程建设中多年冻土路基及边坡处理措施和经验。

期刊论文 2021-10-15

以中国"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西藏圭嘎拉特长隧道工程为依托,研究了高原地区特长隧道洞口冻土冻融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技术。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 NX建立隧道施工模型,对比分析了经历冻融循环前后隧道洞口围岩内力变化、洞口结构变形以及衬砌变形等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并与施工现场检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后,两洞拱顶竖向位移均增加30%左右。由于偏压的影响,经历冻融循环后,右洞内力变化值均比左洞大,洞身净空收敛值比左洞增大11%,拱顶竖向位移增加1.6倍。采用超前大管棚与小导管支护综合措施,能有效降低冻融循环后特长隧道洞口结构变形。将建模理论计算值和工程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期刊论文 2020-07-01 DOI: 10.15926/j.cnki.issn1672-6871.2020.06.010

分析高原冻土环境的公路病害特点,以及病害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提出高原冻土地区的公路路基设计方法,包括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特殊路基的设计措施。对高原冻土路基的冻害问题提出设计与施工对策,用于保障复杂环境下的道路设计安全与长期使用性能。

期刊论文 2017-12-1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17.11.013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冻土区建设桥梁与铁路是工程建设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多年冻土的不良地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铁路的建设以及运营。在高寒地区,混凝土容易出现冻胀、冻融破坏以及风沙磨蚀等问题,从而对桥涵构筑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继而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行。文章以青藏高原铁路为例,分析研究高远高寒多年冻土区桥墩以及桩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技术,希望能够与同行业人士相互交流借鉴。

期刊论文 2016-08-04 DOI: 10.19981/j.cn23-1581/g3.2016.23.227

我国有着辽阔的地域,而冻土地段的公路建设一直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其施工过程当中会面临因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施工问题,对此,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必须要以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及严格的科学管理从而确保公路工程质量,确保公路的使用寿命,为行车的安全性奠定好基础。在我国的冻土地段,公路路基在施工当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也是对工程的整体质量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对此,在公路的施工技术当中要作为重点任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保证冻土地区公路施工的顺利进行。

期刊论文 2012-04-23

针对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了青藏铁路部分桥涵裂缝的成因,提出了预防或减缓混凝土裂缝的具体措施,以引起后续工程施工的重视,确保其混凝土结构的长期耐久性能。

期刊论文 2006-06-23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