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0

黑龙江省是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引起的水文、生态和环境等问题成为相关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基于黑龙江省34个气象站1971-2019a的气温和地表温度数据,采用冻融指数和地面冻结数模型,结合趋势拟合和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插值法等,研究了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表温度和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冻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8.64~5.60℃和-6.52~7.58℃,空间分布上随纬度和海拔呈带状分布,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年际升温速率趋于一致,分别为0.34和0.33℃/10 a。从1971-2019年,大气冻结指数和地面冻结指数分别以-5.07和-5.04℃·d/a的速度下降,大气融化指数和地面融化指数分别以7.63和11.89℃·d/a的速度上升。大气/地面冻融指数的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纬向趋势,但是在北部山区海拔的影响大于纬度。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小兴安岭,零星分布在中部山区,1970-2010s多年冻土的南界向北移动约2°左右,多年冻土的总面积从1970s的11.1万km

期刊论文 2025-01-13

黑龙江省是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引起的水文、生态和环境等问题成为相关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基于黑龙江省34个气象站1971-2019a的气温和地表温度数据,采用冻融指数和地面冻结数模型,结合趋势拟合和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插值法等,研究了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表温度和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冻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8.64-5.60℃和-6.52-7.58℃,空间分布上随纬度和海拔呈带状分布,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年际升温速率趋于一致,分别为0.34℃/10a和0.33℃/10a。从1971-2019a,大气冻结指数和地面冻结指数分别以-5.07℃·d·a-1和-5.04℃·d·a-1的速度下降,大气融化指数和地面融化指数分别以7.63℃·d·a-1和11.89℃·d·a-1的速度上升。大气/地面冻融指数的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纬向趋势,但是在北部山区海拔的影响大于纬度。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小兴...

期刊论文 2025-01-13

黑龙江省是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引起的水文、生态和环境等问题成为相关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基于黑龙江省34个气象站1971-2019a的气温和地表温度数据,采用冻融指数和地面冻结数模型,结合趋势拟合和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插值法等,研究了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表温度和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冻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8.64~5.60℃和-6.52~7.58℃,空间分布上随纬度和海拔呈带状分布,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年际升温速率趋于一致,分别为0.34和0.33℃/10 a。从1971-2019年,大气冻结指数和地面冻结指数分别以-5.07和-5.04℃·d/a的速度下降,大气融化指数和地面融化指数分别以7.63和11.89℃·d/a的速度上升。大气/地面冻融指数的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纬向趋势,但是在北部山区海拔的影响大于纬度。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小兴安岭,零星分布在中部山区,1970-2010s多年冻土的南界向北移动约2°左右,多年冻土的总面积从1970s的11.1万km

期刊论文 2025-01-13

黑龙江省是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引起的水文、生态和环境等问题成为相关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基于黑龙江省34个气象站1971-2019a的气温和地表温度数据,采用冻融指数和地面冻结数模型,结合趋势拟合和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插值法等,研究了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表温度和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冻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8.64~5.60℃和-6.52~7.58℃,空间分布上随纬度和海拔呈带状分布,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年际升温速率趋于一致,分别为0.34和0.33℃/10 a。从1971-2019年,大气冻结指数和地面冻结指数分别以-5.07和-5.04℃·d/a的速度下降,大气融化指数和地面融化指数分别以7.63和11.89℃·d/a的速度上升。大气/地面冻融指数的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纬向趋势,但是在北部山区海拔的影响大于纬度。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小兴安岭,零星分布在中部山区,1970-2010s多年冻土的南界向北移动约2°左右,多年冻土的总面积从1970s的11.1万km

期刊论文 2025-01-13

土壤季节性冻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是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剧烈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雪水当量对积雪及冻土融化后土壤含水量有明显指示作用,对土壤墒情监测、预估和备春耕生产有指导作用。掌握季节性冻融过程中雪水当量、土壤水分状况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球环境变化观测卫星(GCOM-W1),分析并监测黑龙江省大豆、玉米、水稻产区的雪水当量和土壤含水量,空间分辨率为1 km。结果表明:2022年3月中下旬雪水当量高于历史平均,积雪积累丰富;4月初积雪迅速消融,雪水当量迅速减小,黑龙江省西北、东北和南部农区雪水当量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高于历史同期,后逐渐与历史持平。2022年3—4月上旬,土壤含水量增高,变化趋势与雪水当量相反;3月下旬西部农区土壤含水率高于历史同期;4月上旬西部和东部大部分农区高于历史同期,4月中旬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中西部农区大风增温,失墒明显,部分农区土壤含水率低于2021年,但与近9a平均比仍持平或偏高。主要粮食产区雪水当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即随着积雪融化,土壤含水量数值迅速增加;三种主要作物中,大豆产区随雪水当量减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论文 2024-11-25 DOI: 10.19720/j.cnki.issn.1005-9369.2024.07.006

土壤季节性冻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是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剧烈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雪水当量对积雪及冻土融化后土壤含水量有明显指示作用,对土壤墒情监测、预估和备春耕生产有指导作用。掌握季节性冻融过程中雪水当量、土壤水分状况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球环境变化观测卫星(GCOM-W1),分析并监测黑龙江省大豆、玉米、水稻产区的雪水当量和土壤含水量,空间分辨率为1 km。结果表明:2022年3月中下旬雪水当量高于历史平均,积雪积累丰富;4月初积雪迅速消融,雪水当量迅速减小,黑龙江省西北、东北和南部农区雪水当量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高于历史同期,后逐渐与历史持平。2022年3—4月上旬,土壤含水量增高,变化趋势与雪水当量相反;3月下旬西部农区土壤含水率高于历史同期;4月上旬西部和东部大部分农区高于历史同期,4月中旬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中西部农区大风增温,失墒明显,部分农区土壤含水率低于2021年,但与近9a平均比仍持平或偏高。主要粮食产区雪水当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即随着积雪融化,土壤含水量数值迅速增加;三种主要作物中,大豆产区随雪水当量减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论文 2024-11-25 DOI: 10.19720/j.cnki.issn.1005-9369.2024.07.006

黑龙江省是我国北方典型的严寒地区,冰雪分布对该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在MODIS、统计数据和气象站数据的基础上,基于功能量法,利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生态贡献度等方法,对黑龙江省2012—2022年冰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黑龙江省积雪面积整体上呈增加态势,由2012年的108×10~4 km2增加到2022年的115×10~4 km2,其中哈尔滨市变化幅度最大,变化量为18.08×10~4 km2。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黑龙江省冰雪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态势,由2012年的3 874.11×10~8元减少到2017年的3 041.65×10~8元,再增加到2022年的5 501.92×10~8元,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特征。在各单项服务中,气候调节服务占比最大,为38.46%;空气加湿服务最小,为0.18%。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佳木斯市和双鸭山市的生态贡献度分别为20.45%、18.81%、14.97%和10.21%,是主要贡献因子。本研究提高了对冰雪系统服务价值...

期刊论文 2024-09-10

黑龙江省是我国北方典型的严寒地区,冰雪分布对该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在MODIS、统计数据和气象站数据的基础上,基于功能量法,利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生态贡献度等方法,对黑龙江省2012—2022年冰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黑龙江省积雪面积整体上呈增加态势,由2012年的108×10~4 km2增加到2022年的115×10~4 km2,其中哈尔滨市变化幅度最大,变化量为18.08×10~4 km2。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黑龙江省冰雪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态势,由2012年的3 874.11×10~8元减少到2017年的3 041.65×10~8元,再增加到2022年的5 501.92×10~8元,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特征。在各单项服务中,气候调节服务占比最大,为38.46%;空气加湿服务最小,为0.18%。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佳木斯市和双鸭山市的生态贡献度分别为20.45%、18.81%、14.97%和10.21%,是主要贡献因子。本研究提高了对冰雪系统服务价值...

期刊论文 2024-09-10

积雪作为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其变化对当地的水文环境、物候变化均有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基于1961—2020年黑龙江省6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经验正交函数(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最大积雪深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气温和降雪量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20年黑龙江省年、冬季、春季和秋季平均最大积雪深度分别为16 cm、14 cm、10 cm和8 cm;其中年、冬季和春季最大积雪深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1.40 cm·(10a)-1(P<0.01)、1.51 cm·(10a)-1(P<0.01)、0.76 cm·(10a)-1(P<0.05),秋季呈不显著增加趋势。1961—2020年黑龙江省年及各季节最大积雪深度均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发生突变,突变后最大积雪深度均表现出年际变幅增大。黑龙江省最大积雪深度呈现出山地(大小兴安岭地区、完达山)大于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变化速率为平原大于山地,其中...

期刊论文 2024-05-30

积雪作为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其变化对当地的水文环境、物候变化均有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基于1961—2020年黑龙江省6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经验正交函数(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最大积雪深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气温和降雪量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20年黑龙江省年、冬季、春季和秋季平均最大积雪深度分别为16 cm、14 cm、10 cm和8 cm;其中年、冬季和春季最大积雪深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1.40 cm·(10a)-1(P<0.01)、1.51 cm·(10a)-1(P<0.01)、0.76 cm·(10a)-1(P<0.05),秋季呈不显著增加趋势。1961—2020年黑龙江省年及各季节最大积雪深度均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发生突变,突变后最大积雪深度均表现出年际变幅增大。黑龙江省最大积雪深度呈现出山地(大小兴安岭地区、完达山)大于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变化速率为平原大于山地,其中...

期刊论文 2024-05-30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0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