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地区,地理范围为26°N–55°N,65°E–105°E,包含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天山及阿尔泰山等区域。该区域内冰湖分布密集,不仅能够真实地记录气候与冰川的变化状况,而且对于区域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数据集在综合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云量覆盖度低于10%的Landsat OLI等多种数据的基础上,结合ArcGIS、ENVI及Google Earth等处理软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距离冰川边界向外10 km缓冲区内的冰湖边界,并对解译后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属性添加、质量检验与精度评价。本数据集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使用冰川编目数据生成的冰湖分布区矢量文件和2015年中国西部冰湖编目数据集。不仅能够作为中国西部冰湖–冰川耦合关系、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等相关研究的参考数据,还可以作为区域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等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
岗日嘎布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北西–南东走向,毗邻波密、墨脱、察隅、八宿,空间范围分布在29°00′N–29°30′N、96°20′E–97°00′E内。该地区冰川属海洋型冰川,其面积变化对当地及区域水资源有重要影响。本数据集在综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我国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1980年地形图、航空摄影相片和2001、2002及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借助ArcGIS、ENVI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波段组合、研究区裁剪、人工目视解译与波段比值提取冰川边界等,并对解译的数据进行精度验证。数据集内包含两个文件:1)定义研究区范围的矢量文件;2)基于地形图、航空摄影相片和Landsat遥感影像获取的1980、2001、2015年冰川目录矢量文件。本数据集反映了1980–2015年岗日嘎布地区冰川边界变化情况,可作为藏东南地区冰川变化、气候变化等研究的基础数据。
岗日嘎布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北西–南东走向,毗邻波密、墨脱、察隅、八宿,空间范围分布在29°00′N–29°30′N、96°20′E–97°00′E内。该地区冰川属海洋型冰川,其面积变化对当地及区域水资源有重要影响。本数据集在综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我国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1980年地形图、航空摄影相片和2001、2002及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借助ArcGIS、ENVI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波段组合、研究区裁剪、人工目视解译与波段比值提取冰川边界等,并对解译的数据进行精度验证。数据集内包含两个文件:1)定义研究区范围的矢量文件;2)基于地形图、航空摄影相片和Landsat遥感影像获取的1980、2001、2015年冰川目录矢量文件。本数据集反映了1980–2015年岗日嘎布地区冰川边界变化情况,可作为藏东南地区冰川变化、气候变化等研究的基础数据。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地区,地理范围为26°N–55°N,65°E–105°E,包含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天山及阿尔泰山等区域。该区域内冰湖分布密集,不仅能够真实地记录气候与冰川的变化状况,而且对于区域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数据集在综合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云量覆盖度低于10%的Landsat OLI等多种数据的基础上,结合ArcGIS、ENVI及Google Earth等处理软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距离冰川边界向外10 km缓冲区内的冰湖边界,并对解译后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属性添加、质量检验与精度评价。本数据集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使用冰川编目数据生成的冰湖分布区矢量文件和2015年中国西部冰湖编目数据集。不仅能够作为中国西部冰湖–冰川耦合关系、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等相关研究的参考数据,还可以作为区域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等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