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 Arctic amplification,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in Arctic permafrost regions are expected to change substantially, which can have a strong impact on carbon budgets. To date, detailed mechanisms remain highly uncertain due to the lack of continuous observational data. Considering the large carbon storage in these regions, understanding these processes becomes crucial for estimating the future trajectory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is study presents findings from 8 years of continuous eddy-covariance measurements of carbon dioxide (CO2) and methane (CH4) fluxes over a wet tussock tundra ecosystem near Chersky in Northeast Siberia, comparing data between a site affected by a long-term drainage disturbance and an undisturbed control site. 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in roughness lengths at both sites, indicating denser and/or taller vegetation; however, the increase at the drained site was more pronounced, highlighting the dominant impact of drainage on vegetation structure. These trends in aboveground biomass contributed to differences in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between the two sites increasing over the years, continuously reducing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drainage disturbance on the sink strength for CO2. In addition, carbon turnover rates at the drained site were enhanced, with ecosystem respiration and GPP consistently higher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site. Because of the artificially lower water table depth (WTD), CH(4 )emissions at the drained site were almost halved. Furthermore, drainage altered the ecosystem's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ontrol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site, the drained site became slightly more sensitive to the global radiation (R-g), resulting in higher CO(2 )uptake under the same levels of R-g. Meanwhile, CH(4 )emissions at the drained site showed a higher correlation with deep soil temperatures. Overall, our findings from this WTD manipulation experiment show that changing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will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Arctic ecosystem characteristics, carbon budgets, and ecosystem's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海底多年冻土是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变化过程中陆地多年冻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北极大陆架区域,其分布范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面积为1.0×10~6~2.7×10~6 km2)。作为地球系统重要的碳库,海底多年冻土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和甲烷(CH4)。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北冰洋海水温度升高的背景下,海底多年冻土的快速退化可能导致碳释放风险加剧,进而影响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东西伯利亚海底多年冻土区已经观测到了CH4向大气释放的现象。然而,关于海底多年冻土退化速率、碳库规模、温室气体释放量及其机制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北极地区气候快速变暖、北大西洋暖流的北向扩张和增强引发的北冰洋大西洋化的进程加剧,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使得北极海底冻土CH4加速排放造成的气候风险加大,对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愈发显著。基于此,系统总结了北极海底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特征、退化速率及其碳储量,综述了定点、航测和遥感卫星等方法在海底多年冻土区CH4监测与排放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海底多年冻土是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变化过程中陆地多年冻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北极大陆架区域,其分布范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面积为1.0×10~6~2.7×10~6 km2)。作为地球系统重要的碳库,海底多年冻土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和甲烷(CH4)。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北冰洋海水温度升高的背景下,海底多年冻土的快速退化可能导致碳释放风险加剧,进而影响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东西伯利亚海底多年冻土区已经观测到了CH4向大气释放的现象。然而,关于海底多年冻土退化速率、碳库规模、温室气体释放量及其机制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北极地区气候快速变暖、北大西洋暖流的北向扩张和增强引发的北冰洋大西洋化的进程加剧,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使得北极海底冻土CH4加速排放造成的气候风险加大,对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愈发显著。基于此,系统总结了北极海底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特征、退化速率及其碳储量,综述了定点、航测和遥感卫星等方法在海底多年冻土区CH4监测与排放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海底多年冻土是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变化过程中陆地多年冻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北极大陆架区域,其分布范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面积为1.0×10~6~2.7×10~6 km2)。作为地球系统重要的碳库,海底多年冻土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和甲烷(CH4)。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北冰洋海水温度升高的背景下,海底多年冻土的快速退化可能导致碳释放风险加剧,进而影响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东西伯利亚海底多年冻土区已经观测到了CH4向大气释放的现象。然而,关于海底多年冻土退化速率、碳库规模、温室气体释放量及其机制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北极地区气候快速变暖、北大西洋暖流的北向扩张和增强引发的北冰洋大西洋化的进程加剧,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使得北极海底冻土CH4加速排放造成的气候风险加大,对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愈发显著。基于此,系统总结了北极海底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特征、退化速率及其碳储量,综述了定点、航测和遥感卫星等方法在海底多年冻土区CH4监测与排放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海底多年冻土是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变化过程中陆地多年冻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北极大陆架区域,其分布范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面积为1.0×10~6~2.7×10~6 km2)。作为地球系统重要的碳库,海底多年冻土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和甲烷(CH4)。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北冰洋海水温度升高的背景下,海底多年冻土的快速退化可能导致碳释放风险加剧,进而影响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东西伯利亚海底多年冻土区已经观测到了CH4向大气释放的现象。然而,关于海底多年冻土退化速率、碳库规模、温室气体释放量及其机制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北极地区气候快速变暖、北大西洋暖流的北向扩张和增强引发的北冰洋大西洋化的进程加剧,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使得北极海底冻土CH4加速排放造成的气候风险加大,对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愈发显著。基于此,系统总结了北极海底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特征、退化速率及其碳储量,综述了定点、航测和遥感卫星等方法在海底多年冻土区CH4监测与排放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海底多年冻土是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变化过程中陆地多年冻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北极大陆架区域,其分布范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面积为1.0×10~6~2.7×10~6 km2)。作为地球系统重要的碳库,海底多年冻土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和甲烷(CH4)。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北冰洋海水温度升高的背景下,海底多年冻土的快速退化可能导致碳释放风险加剧,进而影响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东西伯利亚海底多年冻土区已经观测到了CH4向大气释放的现象。然而,关于海底多年冻土退化速率、碳库规模、温室气体释放量及其机制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北极地区气候快速变暖、北大西洋暖流的北向扩张和增强引发的北冰洋大西洋化的进程加剧,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使得北极海底冻土CH4加速排放造成的气候风险加大,对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愈发显著。基于此,系统总结了北极海底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特征、退化速率及其碳储量,综述了定点、航测和遥感卫星等方法在海底多年冻土区CH4监测与排放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几十年来,该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远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是中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域内湿地碳氮循过程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温度升高对中国东北地区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湿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来说,气温升高引起土壤温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微生物活性增强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湿地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此外,气温升高可促使东北地区湿地由CH4的弱源向强源以及CO2由汇向源逐渐转变,但对N2O源汇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对东北地区湿地的覆盖还不够全面,缺少长时高频的监测以及多梯度、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来应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几十年来,该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远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是中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域内湿地碳氮循过程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温度升高对中国东北地区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湿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来说,气温升高引起土壤温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微生物活性增强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湿地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此外,气温升高可促使东北地区湿地由CH4的弱源向强源以及CO2由汇向源逐渐转变,但对N2O源汇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对东北地区湿地的覆盖还不够全面,缺少长时高频的监测以及多梯度、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来应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几十年来,该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远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是中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域内湿地碳氮循过程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温度升高对中国东北地区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湿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来说,气温升高引起土壤温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微生物活性增强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湿地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此外,气温升高可促使东北地区湿地由CH4的弱源向强源以及CO2由汇向源逐渐转变,但对N2O源汇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对东北地区湿地的覆盖还不够全面,缺少长时高频的监测以及多梯度、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来应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土壤碳通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根系对土壤碳通量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根系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对寒温带冻土区温室气体研究有重要意义。以杜香-兴安落叶松林(DXL)、杜鹃-兴安落叶松林(DJL)和苔藓-兴安落叶松林(TXL)为研究对象,通过壕沟法进行断根处理,采用便携式土壤呼吸仪G4301对土壤碳通量进行日动态和月动态变化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6—11月,断根对DXL和DJL土壤CH4的吸收起抑制作用,降幅分别为15.16%—54.31%和11.26%—33.84%,对TXL土壤CH4的排放起促进作用,增幅为19.22%—75.52%;对3种类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O2的排放均起抑制作用,其中对TXL影响最大,对土壤CO2降幅为32.29%—87.62%。断根对DXL和TXL土壤CH4的影响在8月最为显著,增幅分别为-54.31%和75.52%,DJL在11月影响最为显著,降幅为33.84%。断根对3种类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在6—11月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