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我国高原地区1963—2002年的逐月积雪日数资料和1972—2011年的格点积雪月频率资料分析、对比了2种资料在该地区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同时段的(1972—2002年)站点资料与格点资料相比,空间分布高值区和气候倾向率分布高值区偏东北,偏北程度为3°~4°,偏东程度为2°~3°,且中心更为明显;在青藏高原西侧(85°E以西),积雪日数呈整体下降趋势;2种资料的积雪日数EOF分析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与其对应的空间分布差异及气候趋势空间分布存在的偏差相吻合。
本文利用我国高原地区1963—2002年的逐月积雪日数资料和1972—2011年的格点积雪月频率资料分析、对比了2种资料在该地区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同时段的(1972—2002年)站点资料与格点资料相比,空间分布高值区和气候倾向率分布高值区偏东北,偏北程度为3°~4°,偏东程度为2°~3°,且中心更为明显;在青藏高原西侧(85°E以西),积雪日数呈整体下降趋势;2种资料的积雪日数EOF分析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与其对应的空间分布差异及气候趋势空间分布存在的偏差相吻合。
本文利用我国高原地区1963—2002年的逐月积雪日数资料和1972—2011年的格点积雪月频率资料分析、对比了2种资料在该地区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同时段的(1972—2002年)站点资料与格点资料相比,空间分布高值区和气候倾向率分布高值区偏东北,偏北程度为3°~4°,偏东程度为2°~3°,且中心更为明显;在青藏高原西侧(85°E以西),积雪日数呈整体下降趋势;2种资料的积雪日数EOF分析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与其对应的空间分布差异及气候趋势空间分布存在的偏差相吻合。
基于MK检验、滑动t检验、EOF分析方法,使用近50年(1961-2012年)黑龙江省32个气象基准台站逐日冻土观测数据、气温观测数据,对黑龙江省冻土厚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0年黑龙江省冻土厚度减少了12.86 cm,下降速率为-0.53 cm/a,以2001年为界发生了突变。(2)冻土厚度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厚南薄格局,中部地区冻土厚度较同纬度其他区域偏低;空间变化呈现南部冻土厚度降低快,北部降低慢,中部与西部、东南部呈相反变化的特征,伊春、铁力、漠河观测点为冻土变化敏感区。(3)气温是影响黑龙江省冻土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与冻土厚度相关系数为-0.611。本文的主要贡献为揭示了黑龙江省冻土厚度的空间变化特征,为相关研究及各级政府规划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