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

近40年的卫星观测结果表明,南极冰盖(AIS)处于持续的物质流失状态,并对全球海平面(GSL)上升产生了相应贡献.本文改进了现有的南极冰盖接地线冰通量及物质平衡评估算法,并基于最新发布的BedMachine冰厚数据、PEL冰厚数据、ITS_LIVE年度流速图等高质量遥感数据产品,以及RACMO 2.3模型的表面物质平衡模拟数据,对2013~2018年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状况进行了逐年评估.在高精度冰厚数据的支持下,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将冰通量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降低10%.结果表明, 2013~2018年, AIS的总物质流失约为1069Gt、平均变化率为(–178.2±108.9)Gt a–1,其中主要贡献来自加剧的西南极(WA)物质流失,加速度为(6.9±6.5)Gt a–2.此外,东南极毛德皇后地的表面物质平衡较高,物质累积速度为(56.0±10.0)Gt a–1.结合已有研究中输入-输出法的评估结果可知,WA及东南极威尔克斯地的持续物质流失现象,与这一区域的冰川变薄及冰架底部融化加剧有关.此外,与1979~2017年长...

期刊论文 2023-07-04

近40年的卫星观测结果表明,南极冰盖(AIS)处于持续的物质流失状态,并对全球海平面(GSL)上升产生了相应贡献.本文改进了现有的南极冰盖接地线冰通量及物质平衡评估算法,并基于最新发布的BedMachine冰厚数据、PEL冰厚数据、ITS_LIVE年度流速图等高质量遥感数据产品,以及RACMO 2.3模型的表面物质平衡模拟数据,对2013~2018年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状况进行了逐年评估.在高精度冰厚数据的支持下,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将冰通量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降低10%.结果表明, 2013~2018年, AIS的总物质流失约为1069Gt、平均变化率为(–178.2±108.9)Gt a–1,其中主要贡献来自加剧的西南极(WA)物质流失,加速度为(6.9±6.5)Gt a–2.此外,东南极毛德皇后地的表面物质平衡较高,物质累积速度为(56.0±10.0)Gt a–1.结合已有研究中输入-输出法的评估结果可知,WA及东南极威尔克斯地的持续物质流失现象,与这一区域的冰川变薄及冰架底部融化加剧有关.此外,与1979~2017年长...

期刊论文 2023-07-04

利用ITSLIVE数据、Landsat数据提取了喀喇昆仑山北坡42条冰川的表面流速。将末端运动与表面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分析对比了不同运动类型冰川表面流速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89—2018年,研究区42条冰川中,存在稳定冰川16条、前进冰川6条、退缩冰川1条、跃动冰川19条。空间上,流速分布符合冰川运动一般原理,可在积累区和冰舌上部发现明显的高值区域,这些区域多出现在跃动冰川主干或支部,流速大小一般在100.00 m·a-1之上,如在音苏盖提冰川南分支,其最大流速可达到358.33 m·a-1。(2)冰川流速分布与地形要素的关系密切。流速在海拔4600~5000 m之间达到最大(54.55 m·a-1),是冰川末端流速的10倍以上;分布在坡度0~5°之间的42条冰川平均流速最大,并且随着坡度的增大,流速逐渐减小;处于东向的冰川流速最大,处于西南向的流速最小。(3)稳定冰川流速年际变化较稳定,不同年份相同位置的流速值较一致;而对于前进冰川和退缩冰川而言,年际流速波动均较大;跃动冰川不同位置年...

期刊论文 2021-06-21

利用ITSLIVE数据、Landsat数据提取了喀喇昆仑山北坡42条冰川的表面流速。将末端运动与表面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分析对比了不同运动类型冰川表面流速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89—2018年,研究区42条冰川中,存在稳定冰川16条、前进冰川6条、退缩冰川1条、跃动冰川19条。空间上,流速分布符合冰川运动一般原理,可在积累区和冰舌上部发现明显的高值区域,这些区域多出现在跃动冰川主干或支部,流速大小一般在100.00 m·a-1之上,如在音苏盖提冰川南分支,其最大流速可达到358.33 m·a-1。(2)冰川流速分布与地形要素的关系密切。流速在海拔4600~5000 m之间达到最大(54.55 m·a-1),是冰川末端流速的10倍以上;分布在坡度0~5°之间的42条冰川平均流速最大,并且随着坡度的增大,流速逐渐减小;处于东向的冰川流速最大,处于西南向的流速最小。(3)稳定冰川流速年际变化较稳定,不同年份相同位置的流速值较一致;而对于前进冰川和退缩冰川而言,年际流速波动均较大;跃动冰川不同位置年...

期刊论文 2021-06-2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