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7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和地表失稳问题不断加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近年来,SBAS-InSAR技术已在冻土地表形变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失相干现象,导致形变监测结果出现空间不连续性,进而无法获得全面且精细的监测结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联合机器学习与SBAS-InSAR的冻土形变监测方法,选取西藏阿里门士乡为研究区域,使用2020年1月7日至2021年6月6日共43景Sentinel-1A降轨影像数据提取地表形变信息;综合多类环境因子数据生成训练集后,引入机器学习模型拟合SBAS-InSAR监测结果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获取研究区连续形变速率图。结果表明,联合随机森林模型与SBAS-InSAR的方法效果最优,通过该方法对冻土形变缺失区域进行插值能极大提高原有SBAS-InSAR方法的监测覆盖率,其插值结果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59和0.739 mm/a。

期刊论文 2025-05-12 DOI: 10.13474/j.cnki.11-2246.2025.0408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和地表失稳问题不断加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近年来,SBAS-InSAR技术已在冻土地表形变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失相干现象,导致形变监测结果出现空间不连续性,进而无法获得全面且精细的监测结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联合机器学习与SBAS-InSAR的冻土形变监测方法,选取西藏阿里门士乡为研究区域,使用2020年1月7日至2021年6月6日共43景Sentinel-1A降轨影像数据提取地表形变信息;综合多类环境因子数据生成训练集后,引入机器学习模型拟合SBAS-InSAR监测结果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获取研究区连续形变速率图。结果表明,联合随机森林模型与SBAS-InSAR的方法效果最优,通过该方法对冻土形变缺失区域进行插值能极大提高原有SBAS-InSAR方法的监测覆盖率,其插值结果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59和0.739 mm/a。

期刊论文 2025-05-12 DOI: 10.13474/j.cnki.11-2246.2025.0408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和地表失稳问题不断加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近年来,SBAS-InSAR技术已在冻土地表形变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失相干现象,导致形变监测结果出现空间不连续性,进而无法获得全面且精细的监测结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联合机器学习与SBAS-InSAR的冻土形变监测方法,选取西藏阿里门士乡为研究区域,使用2020年1月7日至2021年6月6日共43景Sentinel-1A降轨影像数据提取地表形变信息;综合多类环境因子数据生成训练集后,引入机器学习模型拟合SBAS-InSAR监测结果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获取研究区连续形变速率图。结果表明,联合随机森林模型与SBAS-InSAR的方法效果最优,通过该方法对冻土形变缺失区域进行插值能极大提高原有SBAS-InSAR方法的监测覆盖率,其插值结果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59和0.739 mm/a。

期刊论文 2025-05-12 DOI: 10.13474/j.cnki.11-2246.2025.0408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和地表失稳问题不断加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近年来,SBAS-InSAR技术已在冻土地表形变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失相干现象,导致形变监测结果出现空间不连续性,进而无法获得全面且精细的监测结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联合机器学习与SBAS-InSAR的冻土形变监测方法,选取西藏阿里门士乡为研究区域,使用2020年1月7日至2021年6月6日共43景Sentinel-1A降轨影像数据提取地表形变信息;综合多类环境因子数据生成训练集后,引入机器学习模型拟合SBAS-InSAR监测结果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获取研究区连续形变速率图。结果表明,联合随机森林模型与SBAS-InSAR的方法效果最优,通过该方法对冻土形变缺失区域进行插值能极大提高原有SBAS-InSAR方法的监测覆盖率,其插值结果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59和0.739 mm/a。

期刊论文 2025-05-12 DOI: 10.13474/j.cnki.11-2246.2025.0408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和地表失稳问题不断加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近年来,SBAS-InSAR技术已在冻土地表形变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失相干现象,导致形变监测结果出现空间不连续性,进而无法获得全面且精细的监测结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联合机器学习与SBAS-InSAR的冻土形变监测方法,选取西藏阿里门士乡为研究区域,使用2020年1月7日至2021年6月6日共43景Sentinel-1A降轨影像数据提取地表形变信息;综合多类环境因子数据生成训练集后,引入机器学习模型拟合SBAS-InSAR监测结果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获取研究区连续形变速率图。结果表明,联合随机森林模型与SBAS-InSAR的方法效果最优,通过该方法对冻土形变缺失区域进行插值能极大提高原有SBAS-InSAR方法的监测覆盖率,其插值结果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59和0.739 mm/a。

期刊论文 2025-05-12 DOI: 10.13474/j.cnki.11-2246.2025.0408

利用2022-07~11的Sentinel-1A多时相SAR数据,使用SAR影像像素偏移量追踪方法提取2022-09-05泸定MS6.8地震震前、同震和震后的贡嘎山区域冰流速信息,并分析该地震对冰川运动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震期间(2022-08-26~09-07),贡嘎山区域的冰川流速明显增加,平均值相较于震前(2022-07~08)增加约27%~75%;2)震后时段内(2022-09~11),相较于前2 a同期,海螺沟冰川、燕子沟冰川、磨子沟冰川、南门关沟冰川、大贡巴冰川和小贡巴冰川分别有57%、56%、50%、63%、63%和56%的区域流速有提升,这6条典型冰川2022年流速整体上分别提升11%、10%、9%、18%、20%和23%;3)冰川中心线的流速结果表明,同震期间冰流速的空间分布趋势明显受到地震扰动,震后各冰川中心线的空间分布趋势与前2 a同期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而冰流速水平略有提升;4)时间演化上,在同震期间和震后短期内(2022-09~10),贡嘎山区域冰流速有较明显的提升,2022-10之后各冰川流速逐渐恢复至前2 a同期水平。

期刊论文 2024-08-02 DOI: 10.14075/j.jgg.2024.01.037

利用2022-07~11的Sentinel-1A多时相SAR数据,使用SAR影像像素偏移量追踪方法提取2022-09-05泸定MS6.8地震震前、同震和震后的贡嘎山区域冰流速信息,并分析该地震对冰川运动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震期间(2022-08-26~09-07),贡嘎山区域的冰川流速明显增加,平均值相较于震前(2022-07~08)增加约27%~75%;2)震后时段内(2022-09~11),相较于前2 a同期,海螺沟冰川、燕子沟冰川、磨子沟冰川、南门关沟冰川、大贡巴冰川和小贡巴冰川分别有57%、56%、50%、63%、63%和56%的区域流速有提升,这6条典型冰川2022年流速整体上分别提升11%、10%、9%、18%、20%和23%;3)冰川中心线的流速结果表明,同震期间冰流速的空间分布趋势明显受到地震扰动,震后各冰川中心线的空间分布趋势与前2 a同期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而冰流速水平略有提升;4)时间演化上,在同震期间和震后短期内(2022-09~10),贡嘎山区域冰流速有较明显的提升,2022-10之后各冰川流速逐渐恢复至前2 a同期水平。

期刊论文 2024-08-02 DOI: 10.14075/j.jgg.2024.01.037

利用2022-07~11的Sentinel-1A多时相SAR数据,使用SAR影像像素偏移量追踪方法提取2022-09-05泸定MS6.8地震震前、同震和震后的贡嘎山区域冰流速信息,并分析该地震对冰川运动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震期间(2022-08-26~09-07),贡嘎山区域的冰川流速明显增加,平均值相较于震前(2022-07~08)增加约27%~75%;2)震后时段内(2022-09~11),相较于前2 a同期,海螺沟冰川、燕子沟冰川、磨子沟冰川、南门关沟冰川、大贡巴冰川和小贡巴冰川分别有57%、56%、50%、63%、63%和56%的区域流速有提升,这6条典型冰川2022年流速整体上分别提升11%、10%、9%、18%、20%和23%;3)冰川中心线的流速结果表明,同震期间冰流速的空间分布趋势明显受到地震扰动,震后各冰川中心线的空间分布趋势与前2 a同期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而冰流速水平略有提升;4)时间演化上,在同震期间和震后短期内(2022-09~10),贡嘎山区域冰流速有较明显的提升,2022-10之后各冰川流速逐渐恢复至前2 a同期水平。

期刊论文 2024-08-02 DOI: 10.14075/j.jgg.2024.01.037

格陵兰冰盖是仅次于南极冰盖的世界第二大陆地冰盖,其边缘分布的溢出冰川作为快速传输冰带,是造成冰盖消融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位于格陵兰岛东北部的Nioghalvfjerdsfjorden冰川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展基于Sentinel-1A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的溢出冰川表面运动特征研究,并利用非冰川区流速和CPOM NRT IV数据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对比分析2017-2019年三个时期春季冰流速,发现该冰川在2019年春季出现了最大流速上移现象,推断可能是由于2018-2019年间冰川融水渗透引起的底部润滑加剧所致。

期刊论文 2024-02-04

格陵兰冰盖是仅次于南极冰盖的世界第二大陆地冰盖,其边缘分布的溢出冰川作为快速传输冰带,是造成冰盖消融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位于格陵兰岛东北部的Nioghalvfjerdsfjorden冰川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展基于Sentinel-1A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的溢出冰川表面运动特征研究,并利用非冰川区流速和CPOM NRT IV数据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对比分析2017-2019年三个时期春季冰流速,发现该冰川在2019年春季出现了最大流速上移现象,推断可能是由于2018-2019年间冰川融水渗透引起的底部润滑加剧所致。

期刊论文 2024-02-04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7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