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5

积雪作为数值模式重要的下垫面之一,尤其是在季节性积雪覆盖地区,其准确性对于积雪表面的地表通量计算以及随后的大气变量模拟至关重要。为检验数值模式中气温模拟对积雪初始场的敏感性,选取辽宁地区2020年1月作为冬季代表月,利用ERA5-Land再分析数据、中国1980—2020年雪水当量25 km逐日产品以及辽宁地区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积雪深度和雪水当量数据,分别更新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的积雪深度和雪水当量初始场,开展积雪初始场对冬季气温影响的模拟试验。结果显示:(1)三套积雪资料均改进了数值模式积雪初始场的正偏差,进而使得日最高气温的冷偏差减小了0.6℃以上,平均气温的冷偏差改进了0.74~0.85℃,最低气温的冷偏差变为暖偏差,对应的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的RMSE减小0.38~0.62℃,相关系数增加;(2)受陆面模式中积雪参数化方案的影响,雪水当量初始场的改进要比积雪深度初始场的改进更重要;(3)积雪初始场的改变主要是通过积雪反照率效应影响气温的模拟,而积雪水文效应则较小。

期刊论文 2024-12-31

积雪作为数值模式重要的下垫面之一,尤其是在季节性积雪覆盖地区,其准确性对于积雪表面的地表通量计算以及随后的大气变量模拟至关重要。为检验数值模式中气温模拟对积雪初始场的敏感性,选取辽宁地区2020年1月作为冬季代表月,利用ERA5-Land再分析数据、中国1980—2020年雪水当量25 km逐日产品以及辽宁地区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积雪深度和雪水当量数据,分别更新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的积雪深度和雪水当量初始场,开展积雪初始场对冬季气温影响的模拟试验。结果显示:(1)三套积雪资料均改进了数值模式积雪初始场的正偏差,进而使得日最高气温的冷偏差减小了0.6℃以上,平均气温的冷偏差改进了0.74~0.85℃,最低气温的冷偏差变为暖偏差,对应的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的RMSE减小0.38~0.62℃,相关系数增加;(2)受陆面模式中积雪参数化方案的影响,雪水当量初始场的改进要比积雪深度初始场的改进更重要;(3)积雪初始场的改变主要是通过积雪反照率效应影响气温的模拟,而积雪水文效应则较小。

期刊论文 2024-12-31

青藏铁路格拉段(以下简称青藏铁路),特别是从西大滩至安多穿越550 km多年冻土区的路段,沿线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冻土环境。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多年冻土退化,对于建造在多年冻土之上的青藏铁路的维护需求剧增,为了能充分捕捉青藏铁路沿线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对局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期对青藏铁路的运行维护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利用铁路沿线站点观测数据,并以ERA5数据驱动WRF模式进行网格距离为10 km×10 km的动力降尺度模拟。结果显示,青藏铁路沿线的六个站点自1998-2020年普遍呈现增温趋势,增温率最低的站点为0.27℃·(10a)-1,最高为0.56℃·(10a)-1;WRF模式对表面气温的模拟在年平均气温结果与观测数据略有差异,在夏季和秋季的模拟结果较好,夏季相关系数达到0.95以上,秋季在0.80以上,春季和冬季较差;WRF降水模拟的结果显示,Nudging方法有效改进了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湿偏差,青藏铁路北段至铁路南段降水逐渐增加,且在铁路中部降水出现极大值。WRF模式在青藏高原的温度和降水模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冷偏差和湿偏差,寻找新的方法...

期刊论文 2024-07-18

评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UCC)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对理解陆、气相互作用和设计气候适应、解决策略至关重要。文章选取85~135°E,20~50°N为研究区域,通过设置两组实验分别进行三年的气候模拟。实验结果指出:LUCC对我国气候变化有显著影响。其中,冬季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积雪增加,使得大气层顶净辐射通量呈现显著的负变化。夏季东部地区是近大气层顶的净辐射通量幅度较大的区域,且正、负变化相邻。我国全年降温区域比增温区域出现得多,并且东部地区的增温在冬季较夏季强。受LUCC影响,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沿30~35°N从青藏高原到山东半岛及其环渤海东海地区,有一条降水增加的雨带;华南地区降水减少较为显著。降水变化与云的短波辐射强迫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降水增加的地方云的短波辐射强迫减少,反之亦然。另外,降水和夏季的温度变化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环流场为降水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冬季高度场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为负变高中心,与冬季积雪覆盖区相吻合。夏季高度场在华南地区有正变高,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和西南气流向华北输送水汽,最终导致华南地区降水减少。

期刊论文 2023-04-10 DOI: 10.14174/j.cnki.nmqx.2022.05.004

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本研究使用更为准确的气象站点及卫星遥感积雪资料替换初始场中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等积雪数据,对2014年2月17-27日青藏高原中东部一次积雪消融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评估WRF模式中CLM(Community Land Model)、Noah-LSM(Noah land surface model)和Noah-MP(Noah-Multiparameterization Land Surface Model)3种陆面过程方案对该次积雪消融过程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3种陆面过程方案均能较好地再现2 m气温、积雪深度和反照率的日变化趋势,但各试验模拟效果有一定差异。气象站点及卫星遥感积雪资料作为初始场时,CLM陆面过程方案模拟的2 m气温平均误差最小,为0.002℃;Noah-LSM陆面过程方案中2 m气温均方根误差(4.01℃)和平均绝对误差(3.30℃)最小,但昼夜温差较观测显著偏小;同时CLM陆面过程方案模拟的积雪深度均方根误差、平均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最小,分别为4.70 cm、-1.25 cm和2.75 ...

期刊论文 2022-04-22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5条  共5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