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化速率加剧,雪崩灾害事件频发,严重威胁高寒山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和交通廊道安全。以雅鲁藏布江下游多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识别并验证了70个雪崩点,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共线性分析,综合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坡面曲率、地表切割深度、地表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地形湿度指数、年平均最低气温、归一化差雪指数等10个评价因子构建雪崩易发性评价体系,通过ArcGIS平台使用信息量模型进行雪崩易发性分区,将研究区分为低易发、中易发、高易发区三类,并采用ROC曲线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雪崩易发性评价模型AUC值为0.835,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低易发、中易发、高易发区面积分别为60.61 km2、74.33 km2、96.9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14%、 32.06%、 41.80%,其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高及高海拔地区,以多雄拉山、拉格最为典型。最后依据主-被动防御措施相结合提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技术和相应建筑结构。该研究可为多雄河流域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1-03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40202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化速率加剧,雪崩灾害事件频发,严重威胁高寒山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和交通廊道安全。以雅鲁藏布江下游多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识别并验证了70个雪崩点,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共线性分析,综合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坡面曲率、地表切割深度、地表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地形湿度指数、年平均最低气温、归一化差雪指数等10个评价因子构建雪崩易发性评价体系,通过ArcGIS平台使用信息量模型进行雪崩易发性分区,将研究区分为低易发、中易发、高易发区三类,并采用ROC曲线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雪崩易发性评价模型AUC值为0.835,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低易发、中易发、高易发区面积分别为60.61 km2、74.33 km2、96.9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14%、 32.06%、 41.80%,其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高及高海拔地区,以多雄拉山、拉格最为典型。最后依据主-被动防御措施相结合提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技术和相应建筑结构。该研究可为多雄河流域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1-03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40202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化速率加剧,雪崩灾害事件频发,严重威胁高寒山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和交通廊道安全。以雅鲁藏布江下游多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识别并验证了70个雪崩点,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共线性分析,综合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坡面曲率、地表切割深度、地表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地形湿度指数、年平均最低气温、归一化差雪指数等10个评价因子构建雪崩易发性评价体系,通过ArcGIS平台使用信息量模型进行雪崩易发性分区,将研究区分为低易发、中易发、高易发区三类,并采用ROC曲线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雪崩易发性评价模型AUC值为0.835,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低易发、中易发、高易发区面积分别为60.61 km2、74.33 km2、96.9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14%、 32.06%、 41.80%,其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高及高海拔地区,以多雄拉山、拉格最为典型。最后依据主-被动防御措施相结合提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技术和相应建筑结构。该研究可为多雄河流域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1-03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402021

研究祁连山南麓冻土区热融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利用2019~2021年青海省冻土热融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对已调查的热融滑塌、融冻泥流和热融沉陷三种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信息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三类灾害进行分析驱动力分析。祁连山南麓共发育热融灾害点165处,主要分布在祁连县、天峻县,灾害规模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各灾害在海拔3 600 m以上且坡度小于12°及12°~25°的阳坡较为发育。单因子对热融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中,降雨因子的影响力最强,坡向因子的影响力最弱。不同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呈增强效应,其中,双因子增强关系为60.7%,非线性增强关系为39.3%,无相互独立作用的因子。

期刊论文 2024-12-18 DOI: 10.13928/j.cnki.wrahe.2024.S2.103

研究祁连山南麓冻土区热融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利用2019~2021年青海省冻土热融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对已调查的热融滑塌、融冻泥流和热融沉陷三种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信息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三类灾害进行分析驱动力分析。祁连山南麓共发育热融灾害点165处,主要分布在祁连县、天峻县,灾害规模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各灾害在海拔3 600 m以上且坡度小于12°及12°~25°的阳坡较为发育。单因子对热融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中,降雨因子的影响力最强,坡向因子的影响力最弱。不同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呈增强效应,其中,双因子增强关系为60.7%,非线性增强关系为39.3%,无相互独立作用的因子。

期刊论文 2024-12-18 DOI: 10.13928/j.cnki.wrahe.2024.S2.103

基于融雪性洪水发生机理,选取积雪深度、高程、地势起伏度、坡度、水系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6个关键因子,结合历史灾情数据,应用信息量模型对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和区划。结果表明:(1)额尔齐斯河流域春季融雪洪水多发生在海拔1 500 m以下山前平原和河流附近的草地、耕地和居民用地区域;(2)积雪深度和水系距离是影响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的重要因素。积雪深度在40~50 cm、水系距离在1~2 km的区域洪水发生风险显著(;3)5组随机实验模型平均AUC值为0.86,验证了基于选定的6个关键指标因子,应用信息量模型评价额尔齐斯河流域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的有效性。

期刊论文 2024-12-03

基于融雪性洪水发生机理,选取积雪深度、高程、地势起伏度、坡度、水系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6个关键因子,结合历史灾情数据,应用信息量模型对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和区划。结果表明:(1)额尔齐斯河流域春季融雪洪水多发生在海拔1 500 m以下山前平原和河流附近的草地、耕地和居民用地区域;(2)积雪深度和水系距离是影响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的重要因素。积雪深度在40~50 cm、水系距离在1~2 km的区域洪水发生风险显著(;3)5组随机实验模型平均AUC值为0.86,验证了基于选定的6个关键指标因子,应用信息量模型评价额尔齐斯河流域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的有效性。

期刊论文 2024-12-03

从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发生的机理出发,选取雪深、高程、水系距离3个评价因子,结合历史灾情数据,利用客观性较高的信息量模型以及GIS技术对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开展了定量评价,获取了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区划图。利用动态致灾因子日正积温和日降水量,驱动静态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区划,建立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体系,在日尺度上对全疆春季融雪洪水的发生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1)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的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伊犁河谷、博州、中天山北坡、塔城北部和阿勒泰地区。(2)对新疆伊犁地区2005年3月中上旬的融雪洪水灾害进行动态评价检验发现,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结果精度较高,可应用到全疆的融雪洪水动态评价中。本研究可为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的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支撑。

期刊论文 2021-06-08 DOI: 10.13866/j.azr.2021.04.06

从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发生的机理出发,选取雪深、高程、水系距离3个评价因子,结合历史灾情数据,利用客观性较高的信息量模型以及GIS技术对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开展了定量评价,获取了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区划图。利用动态致灾因子日正积温和日降水量,驱动静态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区划,建立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体系,在日尺度上对全疆春季融雪洪水的发生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1)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的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伊犁河谷、博州、中天山北坡、塔城北部和阿勒泰地区。(2)对新疆伊犁地区2005年3月中上旬的融雪洪水灾害进行动态评价检验发现,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结果精度较高,可应用到全疆的融雪洪水动态评价中。本研究可为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的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支撑。

期刊论文 2021-06-08 DOI: 10.13866/j.azr.2021.04.06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9条  共9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