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2

六溴环十二烷(HBCDs)是一类广泛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溴代阻燃剂之一,普遍存在于各类环境介质,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毒性和长距离迁移性,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目前对水体中HBCDs吸附解吸的研究主要依赖传统吸附实验方法,难以揭示复杂高泥沙河流中HBCDs在不同介质中的吸附解吸机制。本课题拟以渭河下游(高泥沙)为研究区,以HBCDs为目标物,通过水样、悬浮颗粒物、沉积物样品分析,揭示高泥沙河流中HBCDs赋存状态和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宏观吸附实验,结合同步辐射(SR)为光源的FT-IR与μ-XRF微观结构表征,研究悬浮颗粒物、沉积物中HBCDs吸附解吸过程,深入探索HBCDs在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机制及异构体选择性富集机制。本课题的完成对于深刻解析复杂河流水体中HBCDs的迁移转化及归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水质安全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2016-01

六溴环十二烷(HBCDs)和得克隆(DP)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两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然而其在南极环境多介质和生物中的分布和富集未见报道。本项目拟选取亚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菲尔德斯半岛海域,研究不同异构体(α、β、γ-HBCD和syn-DP、anti-DP、Dec 602、603、604)的分布特征,探索食物链富集放大效应。采集大气、冰雪、土壤、地衣、粪土、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样品,分析HBCDs和DP的浓度水平,揭示其分布特征,着重探讨不同异构体的比例和意义,理解亚南极近海中HBCDs和DP的关键传输过程和最终归宿。研究典型食物链中不同异构体的生物富集、传递放大效应。总结亚南极HBCDs和DP分布特征及生物富集规律,并探讨与其他地区该类污染物分布规律的异同,为理解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下新型POPs在极地环境中的分布迁移、食物链富集规律提供依据。

2014-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2条  共2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