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蒙山拦马墙巨石垄的成因引起学界的关注,形成了冰川成因与泥石流成因两种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其冰川成因,在综合分析了众多冰川堆积体的研究资料之后,发现冰川堆积地貌普遍性特征是侧碛垄呈现出典型的“对称性”,这是由于冰川独特的堆积过程决定的,其与洪水、泥石流的扇形堆积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别。基于此,对蒙山拦马墙一带巨石垄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查,发现拦马墙巨石垄并非以往认为的单侧存在,而是由左岸侧碛垄、中碛垄、右岸侧碛垄共同构成的对称性侧碛垄,是佛塔谷与兰溪谷交汇部位的两条冰川(复合冰川)共同作用的产物。经调查,拦马墙巨石垄上游兰溪谷内的3处侧碛垄也具有显著的对称性特征。对峡谷内多列冰碛垄进行宇生核素测年研究,获得堆积时间为距今(5.36±0.25) ka、(9.93±0.38) ka和(12.9±0.38) ka,分别对应于5.3 ka降温事件(清荣冰期)、C2降温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并与地衣测年结果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兰溪谷内由巨石堆积形成的对称性侧碛垄属于早全新世与中全新世降温事件的产物,并首次发现了新仙女木冷事件堆积的侧碛垄。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东部存在全新世冰川遗迹。
近年来,山东蒙山拦马墙巨石垄的成因引起学界的关注,形成了冰川成因与泥石流成因两种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其冰川成因,在综合分析了众多冰川堆积体的研究资料之后,发现冰川堆积地貌普遍性特征是侧碛垄呈现出典型的“对称性”,这是由于冰川独特的堆积过程决定的,其与洪水、泥石流的扇形堆积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别。基于此,对蒙山拦马墙一带巨石垄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查,发现拦马墙巨石垄并非以往认为的单侧存在,而是由左岸侧碛垄、中碛垄、右岸侧碛垄共同构成的对称性侧碛垄,是佛塔谷与兰溪谷交汇部位的两条冰川(复合冰川)共同作用的产物。经调查,拦马墙巨石垄上游兰溪谷内的3处侧碛垄也具有显著的对称性特征。对峡谷内多列冰碛垄进行宇生核素测年研究,获得堆积时间为距今(5.36±0.25) ka、(9.93±0.38) ka和(12.9±0.38) ka,分别对应于5.3 ka降温事件(清荣冰期)、C2降温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并与地衣测年结果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兰溪谷内由巨石堆积形成的对称性侧碛垄属于早全新世与中全新世降温事件的产物,并首次发现了新仙女木冷事件堆积的侧碛垄。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东部存在全新世冰川遗迹。
近年来,山东蒙山拦马墙巨石垄的成因引起学界的关注,形成了冰川成因与泥石流成因两种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其冰川成因,在综合分析了众多冰川堆积体的研究资料之后,发现冰川堆积地貌普遍性特征是侧碛垄呈现出典型的“对称性”,这是由于冰川独特的堆积过程决定的,其与洪水、泥石流的扇形堆积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别。基于此,对蒙山拦马墙一带巨石垄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查,发现拦马墙巨石垄并非以往认为的单侧存在,而是由左岸侧碛垄、中碛垄、右岸侧碛垄共同构成的对称性侧碛垄,是佛塔谷与兰溪谷交汇部位的两条冰川(复合冰川)共同作用的产物。经调查,拦马墙巨石垄上游兰溪谷内的3处侧碛垄也具有显著的对称性特征。对峡谷内多列冰碛垄进行宇生核素测年研究,获得堆积时间为距今(5.36±0.25) ka、(9.93±0.38) ka和(12.9±0.38) ka,分别对应于5.3 ka降温事件(清荣冰期)、C2降温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并与地衣测年结果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兰溪谷内由巨石堆积形成的对称性侧碛垄属于早全新世与中全新世降温事件的产物,并首次发现了新仙女木冷事件堆积的侧碛垄。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东部存在全新世冰川遗迹。
近年来,山东蒙山拦马墙巨石垄的成因引起学界的关注,形成了冰川成因与泥石流成因两种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其冰川成因,在综合分析了众多冰川堆积体的研究资料之后,发现冰川堆积地貌普遍性特征是侧碛垄呈现出典型的“对称性”,这是由于冰川独特的堆积过程决定的,其与洪水、泥石流的扇形堆积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别。基于此,对蒙山拦马墙一带巨石垄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查,发现拦马墙巨石垄并非以往认为的单侧存在,而是由左岸侧碛垄、中碛垄、右岸侧碛垄共同构成的对称性侧碛垄,是佛塔谷与兰溪谷交汇部位的两条冰川(复合冰川)共同作用的产物。经调查,拦马墙巨石垄上游兰溪谷内的3处侧碛垄也具有显著的对称性特征。对峡谷内多列冰碛垄进行宇生核素测年研究,获得堆积时间为距今(5.36±0.25) ka、(9.93±0.38) ka和(12.9±0.38) ka,分别对应于5.3 ka降温事件(清荣冰期)、C2降温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并与地衣测年结果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兰溪谷内由巨石堆积形成的对称性侧碛垄属于早全新世与中全新世降温事件的产物,并首次发现了新仙女木冷事件堆积的侧碛垄。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东部存在全新世冰川遗迹。
深大断裂的强烈活动为火山喷发提供了重要的岩浆通道,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高出夷平面300~450m,最大厚度可达500m的火山熔岩垂向堆积,加上深部地质作用导致的地壳抬升,为冰川形成-滑动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张家口西北坝缘一带首次发现的冰川遗迹主要有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及冰川地貌。电镜扫描石英砂粒表面可见冰川成因的冰蚀擦痕和碾磨压坑,孢粉显示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获得了(121.22±6.54)ka和(81.13±4.48)ka的光释光年龄,与河北省第四纪第五冰期和第六冰期相对应,与平原区的黄骅海退和大城海退时间相吻合,显示张家口坝缘一带在晚更新世早中期经历了两期冰川作用。这一发现填补了研究区冰川遗迹研究的空白,为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丰富了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年代学数据,对认识本区及我国东部大陆气候特征和第四纪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深大断裂的强烈活动为火山喷发提供了重要的岩浆通道,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高出夷平面300~450m,最大厚度可达500m的火山熔岩垂向堆积,加上深部地质作用导致的地壳抬升,为冰川形成-滑动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张家口西北坝缘一带首次发现的冰川遗迹主要有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及冰川地貌。电镜扫描石英砂粒表面可见冰川成因的冰蚀擦痕和碾磨压坑,孢粉显示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获得了(121.22±6.54)ka和(81.13±4.48)ka的光释光年龄,与河北省第四纪第五冰期和第六冰期相对应,与平原区的黄骅海退和大城海退时间相吻合,显示张家口坝缘一带在晚更新世早中期经历了两期冰川作用。这一发现填补了研究区冰川遗迹研究的空白,为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丰富了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年代学数据,对认识本区及我国东部大陆气候特征和第四纪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深大断裂的强烈活动为火山喷发提供了重要的岩浆通道,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高出夷平面300~450m,最大厚度可达500m的火山熔岩垂向堆积,加上深部地质作用导致的地壳抬升,为冰川形成-滑动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张家口西北坝缘一带首次发现的冰川遗迹主要有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及冰川地貌。电镜扫描石英砂粒表面可见冰川成因的冰蚀擦痕和碾磨压坑,孢粉显示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获得了(121.22±6.54)ka和(81.13±4.48)ka的光释光年龄,与河北省第四纪第五冰期和第六冰期相对应,与平原区的黄骅海退和大城海退时间相吻合,显示张家口坝缘一带在晚更新世早中期经历了两期冰川作用。这一发现填补了研究区冰川遗迹研究的空白,为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丰富了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年代学数据,对认识本区及我国东部大陆气候特征和第四纪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喜马拉雅山发育大规模现代冰川,古冰川遗迹亦十分丰富,是探讨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发生、演化及驱动机制的重要区域。本项目选取位于西藏亚东县泡罕里峰和卓木拉日峰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野外地貌-沉积调查、采样,结合遥感、DEM影像资料和GPS、GIS技术,建立可靠的冰川地貌与沉积系列。应用14C、OSL、TCN暴露及埋藏年龄、ESR等多种测年方法对冰期系列进行综合定年,给出可靠的冰川演化绝对年代序列。将本研究与青藏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的其他成果进行综合集成,深入探讨高原南部冰川发育和演化的驱动因素,在晚第四纪冰川年代学与环境演化机制等方面获得创新成果。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