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2

采用现场取样、实验室测定含水率的方法,观测了土壤冻结阶段、稳定冻结阶段和融解阶段地面裂缝垂直方向上的冻土深度和土壤含水率,并与邻近无裂缝区的冻土做了比较,以研究裂缝对季节冻土区土壤冻结滞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裂缝作为土体与外界水、热交换的通道,改变了裂缝两侧的水热状况,增大了冻土厚度,加剧了土壤冻结、融化过程;在冻结阶段使土壤水分向裂缝附近迁移,融解阶段使水分散失加剧。总的看,裂缝使土壤含水率较无裂缝区多散失30%左右,这种现象在裂缝密集的采煤沉陷区表现的更为典型。

期刊论文 2017-01-25 DOI: 10.13448/j.cnki.jalre.2017.157

【中文摘要】在研究冻结滞水形成机制49662009过程中,发现冻结滞水是生态环境的水因子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或失调的效应。相关论文发表后,获得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和支持,从而确定了本项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三北地区不同生态环境冻结滞水的冻、融水量,滞留时间等动态变化规律;冻结滞水独特的倒置富水性,与生态环境各因子,及与树木休眠期水分代谢的相关性;林区流域内水均衡计算,确定林区湿地和森林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理念,开拓了交叉研究新领域。揭示了“冻土”是冻结滞水的含水层,“冻土”的灾害是由冻结滞水的冻融物理变态作用结果的真谛;确定了冻结滞水是维持树木越冬期水分代谢均衡、森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树木生存繁衍能力不可缺少的水资源。最佳冻结滞水平均含水量为20~40%。将冻结滞水的概念、理论技术切入森林生态学科。进一步拓宽了水文地质学与生态、生理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对破解树木越冬期间水分代谢量及代谢机理的新问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促使学科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先后发表论文13篇学术论文,共有16人次参加在国内和香港召开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关键词:三北地区;冻结滞水;生态环境;效应

2000-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2条  共2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