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5

帕隆藏布流域的冰雪及其衍生灾害进入高发期。大量前期研究基于现场调查与遥感技术,对帕隆藏布流域历史雪崩进行了统计分析,然而针对域内积雪特性研究却鲜有文献报道。本文通过气象数据收集整理、积雪调查与雪坑物理特性测量,分析了帕隆藏布流域降雪变化趋势、积雪物理特性与分布特征。数据表明:(1)1970—2020年,帕隆藏布流域冬春季平均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波动幅度增大,气候不稳定性增强,2000年以来相对湿度与最大风速显著减小。(2)冬春季(冷季)气候变暖,雪崩发生区正温日数增加。波密地区年降水量、冷季降水量明显增加,极端强降雪增加,积雪消融活跃,同时强风多,相对湿度大(平均大于50%),为雪崩发生创造了物质与热量条件。(3)帕隆藏布流域属于稳定季节性积雪区,域内积雪含水量变化范围为1%~2%,表层以下雪坑积雪含水量低;积雪密度多为0.1~0.2 g·cm-3,表层因不同程度板结而密度稍高;积雪温度随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局部可能为0℃以上。(4)域内积雪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减薄、自河谷向山顶增大趋势,西南、南与东南坡向积雪分布明显比其他坡向多,阳坡积雪多于阴坡。2003—2015...

期刊论文 2025-01-17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858

帕隆藏布流域的冰雪及其衍生灾害进入高发期。大量前期研究基于现场调查与遥感技术,对帕隆藏布流域历史雪崩进行了统计分析,然而针对域内积雪特性研究却鲜有文献报道。本文通过气象数据收集整理、积雪调查与雪坑物理特性测量,分析了帕隆藏布流域降雪变化趋势、积雪物理特性与分布特征。数据表明:(1)1970—2020年,帕隆藏布流域冬春季平均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波动幅度增大,气候不稳定性增强,2000年以来相对湿度与最大风速显著减小。(2)冬春季(冷季)气候变暖,雪崩发生区正温日数增加。波密地区年降水量、冷季降水量明显增加,极端强降雪增加,积雪消融活跃,同时强风多,相对湿度大(平均大于50%),为雪崩发生创造了物质与热量条件。(3)帕隆藏布流域属于稳定季节性积雪区,域内积雪含水量变化范围为1%~2%,表层以下雪坑积雪含水量低;积雪密度多为0.1~0.2 g·cm-3,表层因不同程度板结而密度稍高;积雪温度随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局部可能为0℃以上。(4)域内积雪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减薄、自河谷向山顶增大趋势,西南、南与东南坡向积雪分布明显比其他坡向多,阳坡积雪多于阴坡。2003—2015...

期刊论文 2025-01-17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858

研究祁连山南麓冻土区热融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利用2019~2021年青海省冻土热融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对已调查的热融滑塌、融冻泥流和热融沉陷三种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信息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三类灾害进行分析驱动力分析。祁连山南麓共发育热融灾害点165处,主要分布在祁连县、天峻县,灾害规模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各灾害在海拔3 600 m以上且坡度小于12°及12°~25°的阳坡较为发育。单因子对热融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中,降雨因子的影响力最强,坡向因子的影响力最弱。不同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呈增强效应,其中,双因子增强关系为60.7%,非线性增强关系为39.3%,无相互独立作用的因子。

期刊论文 2024-12-18 DOI: 10.13928/j.cnki.wrahe.2024.S2.103

研究祁连山南麓冻土区热融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利用2019~2021年青海省冻土热融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对已调查的热融滑塌、融冻泥流和热融沉陷三种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信息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三类灾害进行分析驱动力分析。祁连山南麓共发育热融灾害点165处,主要分布在祁连县、天峻县,灾害规模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各灾害在海拔3 600 m以上且坡度小于12°及12°~25°的阳坡较为发育。单因子对热融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中,降雨因子的影响力最强,坡向因子的影响力最弱。不同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呈增强效应,其中,双因子增强关系为60.7%,非线性增强关系为39.3%,无相互独立作用的因子。

期刊论文 2024-12-18 DOI: 10.13928/j.cnki.wrahe.2024.S2.103

随着寒区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将导致过量重金属持续进入冷生土壤圈中,进而影响寒区土壤生态环境。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寒区土壤重金属物质来源与排放、空间分布、迁移规律、转化机制以及修复与治理等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寒区土壤重金属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其中,工业排放、交通运输、矿业开发以及农业活动等是寒区土壤重金属的重要来源;重金属在土壤中具有不同分布特征且容易发生迁移,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和土壤母质两种因素,且土壤性质、重金属自身特性和外部环境等因素也对重金属分布和迁移转化有一定作用;重金属进入土壤对土壤质地、土壤温度、土壤水文以及植被等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固化稳定、生物炭和淋洗等修复方法可以用于部分寒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但需要考虑季节性温度变化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因此,鉴于重金属对寒区土壤生态环境影响显著,未来研究仍需要继续加强对寒区土壤重金属监测和安全风险评估并进行及时、必要、积极的修复治理,以防止过量重金属进入寒区并对寒区土壤环境造成危害。

期刊论文 2024-09-10

随着寒区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将导致过量重金属持续进入冷生土壤圈中,进而影响寒区土壤生态环境。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寒区土壤重金属物质来源与排放、空间分布、迁移规律、转化机制以及修复与治理等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寒区土壤重金属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其中,工业排放、交通运输、矿业开发以及农业活动等是寒区土壤重金属的重要来源;重金属在土壤中具有不同分布特征且容易发生迁移,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和土壤母质两种因素,且土壤性质、重金属自身特性和外部环境等因素也对重金属分布和迁移转化有一定作用;重金属进入土壤对土壤质地、土壤温度、土壤水文以及植被等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固化稳定、生物炭和淋洗等修复方法可以用于部分寒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但需要考虑季节性温度变化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因此,鉴于重金属对寒区土壤生态环境影响显著,未来研究仍需要继续加强对寒区土壤重金属监测和安全风险评估并进行及时、必要、积极的修复治理,以防止过量重金属进入寒区并对寒区土壤环境造成危害。

期刊论文 2024-09-10

风吹雪现象会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积雪严重时阻断铁路交通。因此该论文基于建立的铁路站场和车辆的多相流仿真计算模型,对有无列车停站和不同股道数对风雪场分布特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站内无停车时,迎风侧路基区域的流速较低,而站内顺风向的流速逐渐增加,风速和积雪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对平缓;而在站内有停车时,列车上风侧存在一个长约8 m、高为2 m的流场减速区,下风侧存在一个长约5 m、高为0.5 m的流场加速区。列车上风侧近处和下风侧远处的雪量增加,上风侧远处和下风侧近处的雪量减少。同时,站场内的股道数也会影响风雪场分布,增加股道数时,站场内的雪量最小值和平均雪量减小,但雪量最大值较为接近且位置都在列车上风侧;站场内的流场变化是雪量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股道数的增加减缓了站场结构对风吹雪的影响作用。

期刊论文 2024-07-10 DOI: 10.13719/j.cnki.1009-6825.2024.14.034

风吹雪现象会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积雪严重时阻断铁路交通。因此该论文基于建立的铁路站场和车辆的多相流仿真计算模型,对有无列车停站和不同股道数对风雪场分布特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站内无停车时,迎风侧路基区域的流速较低,而站内顺风向的流速逐渐增加,风速和积雪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对平缓;而在站内有停车时,列车上风侧存在一个长约8 m、高为2 m的流场减速区,下风侧存在一个长约5 m、高为0.5 m的流场加速区。列车上风侧近处和下风侧远处的雪量增加,上风侧远处和下风侧近处的雪量减少。同时,站场内的股道数也会影响风雪场分布,增加股道数时,站场内的雪量最小值和平均雪量减小,但雪量最大值较为接近且位置都在列车上风侧;站场内的流场变化是雪量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股道数的增加减缓了站场结构对风吹雪的影响作用。

期刊论文 2024-07-10 DOI: 10.13719/j.cnki.1009-6825.2024.14.034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新疆的冰川迅速融化,形成了大量规模较小的冰湖。部分冰湖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并可能引发溃决洪水,提高对这些小型冰湖的制图精度对深入了解冰川冰湖灾害机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Sentinel-2影像和DUNet语义分割模型生成2022年新疆冰湖数据集,并结合历史冰湖数据分析了冰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10 hm2)、中(>1~10 hm2)、小(≤1 hm2)型冰湖的制图平均误差分别为2.29%、10.02%、27.71%,平均误差均小于已有的三种冰湖产品,其中面积>0.81 hm2的冰湖相对误差为18.36%。2022年新疆>0.06 hm2的冰湖数量为6 854个,总面积为200.36 km2。其中,≤1 hm2的冰湖占总数量的70.32%,>1 hm2的冰湖占总面积的92.49%。阿尔泰山区、天山西部、天山南部是新疆冰湖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也是近30年来...

期刊论文 2024-05-14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新疆的冰川迅速融化,形成了大量规模较小的冰湖。部分冰湖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并可能引发溃决洪水,提高对这些小型冰湖的制图精度对深入了解冰川冰湖灾害机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Sentinel-2影像和DUNet语义分割模型生成2022年新疆冰湖数据集,并结合历史冰湖数据分析了冰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10 hm2)、中(>1~10 hm2)、小(≤1 hm2)型冰湖的制图平均误差分别为2.29%、10.02%、27.71%,平均误差均小于已有的三种冰湖产品,其中面积>0.81 hm2的冰湖相对误差为18.36%。2022年新疆>0.06 hm2的冰湖数量为6 854个,总面积为200.36 km2。其中,≤1 hm2的冰湖占总数量的70.32%,>1 hm2的冰湖占总面积的92.49%。阿尔泰山区、天山西部、天山南部是新疆冰湖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也是近30年来...

期刊论文 2024-05-14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65条,7页